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资助项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2014-2016年“一带一路”的相关基金立项,运用文献计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从项目的负责人、科研单位、所属地域、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旨在揭示 “一带一路”研究的格局与态势.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相关基金立项数目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平缓,国家社科基金主体地位明显.(2)项目所属单位、省份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体现了一定的区位优势、空间关联与地理邻近效应.(3)单个负责人的立项数目差异不大,分布较为平均.(4)“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前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和议题.(5)各类基金高频词汇基本保持同步,五类基金研究的热门领域大体趋于一致,包括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等.最后,从研究数据、时间、空间及学科与合作前景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3.
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旱涝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72个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法、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分析淮河流域5省旱涝灾害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多年平均气温为14.463℃,并以0.009℃·a-1的速率上升,1997年年均温发生突变,空间上温度变化大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2)年降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下降速率为0.28 mm·a-1,且年降水量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28,22,10 a的时间尺度,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W”型分布,并且研究区呈现明显的暖干化特征;(3)气温突变后,雨涝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干旱覆盖面积逐渐减小;(4)气温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干旱频率和雨涝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灾害预测是世界难题,选取1966年以来巴基斯坦Mw≥5.8地震数据,基于可公度理论和对称性原理,采用蝴蝶结构图和灾害统计方法分析了巴基斯坦Mw≥5.8地震的时空对称性,对下一次发生地震的位置进行趋势判断,并结合可能触发地震的主要天文因素,从地震触发机理上验证了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1)巴基斯坦Mw≥5.8历史地震可公度性良好,2018、2019年发震信号较强;(2)巴基斯坦Mw≥5.8地震在空间上呈三边形对称结构,震中空间变化具有两点线空间迁移规律和空间旋转规律,且在70.9 °E~77.7 °E,31.5 °N~37 °N发生Mw≥5.8地震的可能性较大;(3)巴基斯坦Mw≥5.8地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数下降段,这也进一步佐证了2018、2019年该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该研究对完善统计方法,验证统计案例有重大意义,对巴基斯坦防灾减灾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舟山群岛近岸海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基于2015年秋季(11月)、2016年春季(5月)在舟山群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优势度,将主要鱼类(IRI>100)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摄食习性进行功能群划分,并用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主要鱼类的生态位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主要鱼类春季11种,秋季7种,其中优势种(IRI>1 000)春季3种,秋季1种。(2)根据食性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4个功能群。生物量最多的功能群春季为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秋季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3)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26~3.58和0.20~3.45,生态位宽度值季节差异明显。广生态位种(Bi ≥2.0)春季有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银鲳(Pampus argente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8种,秋季有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凤鲚(Coilia mystus)和棘头梅童鱼3种。中生态位种(2.0 >Bi ≥1.0)春季有龙头鱼、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秋季有中华小沙丁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2种,而窄生态位种(1.0>Bi >0)仅秋季的银鲳和黄鲫(Setipinna taty)2种。(4)春季龙头鱼与蓝圆鲹、秋季黄鲫与银鲳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表明鱼类在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有意义(Qik >0.3)的种对所占比例均较低,总体上该海域主要鱼类潜在的竞争关系较弱,生态位空间分化明显。结合冗余分析(RDA)结果,可进一步解释主要鱼类的功能群及生态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磺酰氧基卤代芳基醚是一种多功能化合物,在众多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以2-碘间苯二酚为原料,经化学计量的双磺酰化、选择性单侧水解及与溴化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系列2-碘-3-(对甲苯磺酰氧基)苯基醚。结果表明,双磺酰化产物的选择性单侧水解比2-碘间苯二酚通过单烃基化进行原料中2个对称羟基的选择性官能化更有优势。以低成本碱为水解试剂,探索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2,6-双(对甲苯基磺酰氧基)碘苯单侧选择性水解的影响,水解产物核磁纯度>99%,为对甲苯磺酰氧基碘代芳基醚的合成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和选择性高的方法。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1H-NMR、13C-NMR与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7.
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杭州市中心城区的多时相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建设用地扩张强度、空间自相关方法等,分析了杭州市1991~2010年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扩张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化.结果表明:(1)杭州市城区快速扩展,各街道 乡镇扩张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杭州城市扩张的“热点”方位变化大致为:城北-城西-多方位-城东,其变迁规律与杭州城市扩张模式的总体变化规律一致;(3)杭州市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主要有边缘式、填充式、自发式和线性轴状,且随城市演化过程总体遵循以下轨迹:首先,主城表现为边缘式为主、填充式为辅的扩张;其次,外围自发式的扩张形成了副城;接下来主副城都表现为从填充为主、边缘为辅的扩张转变为边缘为主、填充为辅的扩张;而线性轴状扩张是沿交通线发展并贯穿整个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暴发,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快速发展。基于地理学视角对重点地域时空传播模式进行解析,有助于疫情防治。鉴于此,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借助多源时空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解析确诊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疫情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确诊病例年龄分布跨度较大,呈“中段大,两端小”的正态分布格局。(2)在时间上,疫情发展演化可分为初发期、暴发突增期、稳步下降期、内部稳定期、境外输入期5个时期;新增确诊病例通报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集中于0~6 d,外地病例通报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长于本地病例,且外地病例多发病于离开原住地当天;日发病人数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年龄构成比具有阶段性特征。(3)在空间上,确诊病例呈“东南-西北”走向,演变趋势呈“单一散发”向“多地群发”再至“重点输入”演变,具有“高-高”“高-低”集聚特征;确诊病例路径迁移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迁出地以武汉市为核心的首位流显著。(4)老龄人口比、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与武汉市的空间距离是影响疫情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对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实现社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自然灾害受灾程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自然灾害时空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程度总体有所下降,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格局,高受灾中心集中在西南、东南地区;(2)受灾面积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倒塌房屋数量对本地区及邻近省域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3)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农业生产效应呈西正东负的格局,这与省域受灾程度、灾害种类及防灾减灾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国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并推行相关保护利用工作已近18 a,但是历史文化名镇仍频频出现人口收缩现象。基于此,本文立足浙江省,依据多源数据,以全省所有乡镇作为比较样本,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现象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比较分析,探索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的特征并诠释相关因子。结果显示:(1)景区型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率(16.6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04%);(2)人口变化动态分析显示,在收缩型乡镇中,离散收缩占比较高,收敛收缩占比较低;(3)人口收缩程度以轻微和中度为主,尚未发生极重度人口收缩现象;(4)人口收缩集聚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市交通便利地区和发达地市交通不便利地区;(5)从相关因子看,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与镇区的教育设施数和从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显著相关,与常住人口基数关联性不强。研究揭示了历史文化名镇可在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区域战略空间的部署上与一般乡镇差异化施策,从而科学应对人口大幅收缩,为活化古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杭州市1914—2018年间6期近代地图与遥感影像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数字化的近代地图,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式对CORONA、Landsat TM和OLI影像进行分类并提取建设用地数据,计算扩张速度、重心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和增长类型,分析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与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杭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扩张过程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2)杭州城市重心经历了“北—西北—北—东南—南”的变化过程,由向单一方向扩张转变为多方向均衡发展的态势。(3)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基本符合“扩散—融合”假说;城市核心区呈现蛙跳增长、填充增长、边缘增长依次主导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边缘增长始终占相对重要地位的特征。(4)通过近代地图与遥感影像的集成分析,为长时间尺度的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积规律等表明,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六月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依据树轮、冰芯、石笋等气候代用性指标及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处于北宋980年代气候突变时期,此次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对当时气候异常多变的瞬时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4~2003年的9种体育类综合核心期刊中有关少数民族体育科研论文,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9种体育综合类核心期刊发表少数民族体育科研论文共64篇;其中有55%的文章来自各项基金资助课题;第1作者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中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科研的主要基地;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核心作者较少.只有5人;研究方式逐渐从个体化向集体化、合作化过渡。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数据库,构建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序列、10 a尺度上生命损失型地震的频次序列和县次序列,再现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及导致人口死亡的时空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从明初到明末,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强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明代前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少的稳定时期;明代中后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多的波动时期。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频次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3)生命损失型地震在明代大部分区域皆有分布。灾害重心随时间变化发生移动,由西南到中部再到华北、华东。(4)明代地震频繁的原因除地球本身因素外,太阳活动通过影响气候变化,进而间接影响地壳活动。气候寒冷与干旱和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明代后期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死亡人数大量增加,与明代经济发展,人口密度逐渐增长有关;不同地区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同,且死亡人数与地震频发地区是否处于板块之间的活动构造带和人口分布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洋环境资源信息采集(ARGO)及处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气候灾害预防十分重要,但国际ARGO组织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本文介绍了覆盖全球的海洋环境实时观测和海洋现场测量ARGO数据的格式、记录方法及浮标工作方式,分析了ARGO数据的特征,空间三维、时空变化等特性,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的ARGO数据优化存储模型,着重讨论了海量ARGO数据的高效存储访问,多源多维时空数据处理,并利用当前GIS和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采用全组件式模块化方式,开发出了我国自主版权的面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和气象灾害服务及应用的ARGO数据处理系统--ARGOGIS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有效预估网络广告点击率,对企业精准营销和提高投资回报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网络广告点击率预估的特征学习及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原始数据特点及解决方法、点击率预估的特征学习、点击率预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选取等方面,分析了网络广告点击率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点击率预估可应用于互联网广告投放、推荐系统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浙江省县域单元城市人口数据,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GIS等计量方法从时、空间角度分析浙江省城市规模体系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浙江省城市规模结构总体不断调整优化, 问题在于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稍显不足; (2)浙江省城市规模体系发育经历了小城镇快速发展和大城市加速发展两个阶段, 杭州市的首位度也呈现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 (3)空间演变上, 沿海和内陆城市区域差异显著; 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华—义乌地区日益显现出圈层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浙江沿海风暴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浙江沿海多个气象观测站和潮位观测站近50年的气温、潮位及风暴潮的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沿海台风暴潮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随着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上升,浙江沿海相对海平面、登陆台风、超警戒风暴潮、较大风暴增水、年极值高潮位等都呈现出上升或增多趋势;在此背景下,浙江沿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也随之增大,特别是2000年以来,登陆浙江沿海的台风个数和最大增水超过300cm的风暴潮次数都显著增多.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分析,将为今后风暴潮预警及防灾、减灾的应对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