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由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寄生于人眼、皮下或脑等部位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虽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39个国家有该病报道,但由于病例数极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经常误诊,很难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不容易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院收治了1名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DBC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蛋白,属于小GTP酶类Rho家族的非典型成员。最初因为在乳腺癌组织中杂合性缺失被鉴定出来的。目前关于DBC1在乳腺癌上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该基因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其分子机制,基因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缺损应用邻近皮瓣修复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对26例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后局部缺损应用邻近皮瓣即刻修复.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邻近皮瓣修复术后随访6月至3a以上乳房形态自然,外观评价可接受率100%.结论应用邻近皮瓣修复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缺损,安全可靠,其外形自然,手术创伤小,获得最佳的美容效果,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饲养Balb/c-nu/nu雌性裸鼠,细胞悬液皮下注射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组、紫杉醇组、阿霉素组、紫杉醇加SAHA组、阿霉素加SAHA组),经尾静脉注射,获取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脂(胆固醇)、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肾功能(尿素氮、肌酐)、裸鼠体重、瘤重等数据,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的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各治疗组均显示出肿瘤体积的缩小及肿瘤生长抑制率增加(P<0.05);在治疗组间两两相比,紫杉醇加SAHA组显示出最大程度的肿瘤体积的缩小及肿瘤生长抑制率增加(P<0.05),在含有化疗药物紫杉醇或者阿霉素的治疗组中,均出现裸鼠体重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P<0.05);在单一的紫杉醇(或者阿霉素)组与紫杉醇(或者阿霉素)联合SAHA的比较中,这四项指标均未显示出差异(P>0.05).结论:在动物模型实验中,SAHA与化疗药物紫杉醇(或者阿霉素)联合治疗乳腺癌能协同增效且未增加副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80岁以上高龄乳腺癌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临床观察14例80岁以上高龄乳腺癌的诊治情况,总结对这类患者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紫杉醇化疗罕见不良反应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观察124例接受紫杉醇化疗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发现两种罕见的不良反应:局限于头皮的药物性皮炎(3例)和过敏性球结膜炎(1例)。口服抗过敏药及外用类固醇药物为首选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乳腺软纤维瘤患者3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DNA倍体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DNA倍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2例乳腺癌组织、69例癌旁组织、74例正常组织进行DNA倍体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激素受体、C-erbB-2.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三组间DNA倍体及异倍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与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状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DNA异倍体可作为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2002年收治的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和1980~2002年国内主要文献报道的27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5例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免疫学检查证实有282例为B细胞源性(98.9%);女性268例,占94.0%;病灶位于右侧163例,占57.2%;Ⅰ期和Ⅱ期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占89.8%。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生存期2~206个月,中位生存期最短23个月,最长56个月。结论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Ⅰ期、Ⅱ期多见。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诊断是关键,确诊后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乳腺微小病灶,其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无放射损伤、不受致密型乳腺密度影响、手术难度低、操作时间短等优点[1-3]。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患者,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病灶切除率及确诊率[4-5];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生存率。然而,在临床上也有一些并发症发生,例如血肿、感染、导丝折断或残留、迷走神经反应等[6-7],而导丝移位临床上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