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36岁。因停经37天于2001年3月17日就诊。患者自觉乳胀,无其他早孕反应及阴道出血。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天,孕2产1,十年前孕足月剖腹产一正常男婴。体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尚光滑,宫体稍大,双侧附件未扪及包块。尿HCG为弱阳性,临床拟诊早孕。B超见宫颈峡部区域有一1.3cm×0.7cm不规则无回声区,壁较薄,张力小,其内未见胚芽组织(图1)。疑为子宫峡部妊娠,宫颈妊娠、宫颈积液待排。遂追踪观察。停经45天B超所见;子宫大小 7.7cm×4.4cm×5.8cm,横切子宫底部见有两条宫腔线呈“\/”形排列,中间为纵膈衰减回声,内膜稍有增厚,于子宫峡部见一3.7cm×1.0cm×1.6cm孕囊,其内见胚芽组织和原始心管搏动。孕囊下方可见一段宫颈,右侧附件区有一直径为2.5cm的薄壁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安全评价。方法 40名接受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的患者按照粒子植入部位分为面颈部组和口腔内组,手术时监测距其皮肤表面30 cm处不同方向的辐射剂量率,术后监测距其皮肤表面30、50和100 cm处不同方向上的辐射剂量率,对口腔内组分别记录患者张口以及闭口状态下的辐射剂量率,参考国家辐射安全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手术中位于患者靶区侧的辐射剂量[(2.60±0.37 μSv)]明显大于处于患者颅顶侧[(0.28±0.05)μSv]或靶区对侧[(0.15±0.03)μSv)](t=25.62、29.51, P<0.05);术后口腔内组患者张口状态下距其正前方30和50 cm处的辐射剂量率[(21.71±0.92)和(9.50±0.38) μSv/h)大于闭口状态[(9.29±1.14)和(4.61±1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7、13.70, P<0.05);而100 cm处分别为(1.54±0.05)和(1.34±0.45)μ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 P >0.05)。面颈部组在距患者靶区侧30、50和100 cm处的辐射剂量率分别为(66.28±3.31)、(35.06±3.05)和(1.72±0.17) μSv/h,大于口腔内组[(52.46±3.54)、(20.78±2.01)和(1.55±0.13)μSv/h](t=12.74、15.51、3.69, P< 0.05),两组靶区侧100与30 cm相比辐射剂量率减少(t=86.39、63.55、155.44,P<0.05)。100 cm处面颈部组靶区侧的辐射剂量率为(1.72±0.17)μSv/h,口腔内组正前方张口状态为(1.55±0.13)μSv/h,闭口状态为(1.18±0.42)μSv/h,均符合国家辐射安全标准。结论 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公众辐射影响很小,注意距离和接触时间以及接触方向可以实现辐射安全。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简称粒子植入)肿瘤属于近距离范畴,它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标准治疗手段之一。粒子植入借助超声、CT、MRI影像引导将放射性粒子送入到肿瘤靶区,因此,放射性粒子治疗兼具外科和介入治疗的特点。而粒子植入治疗的剂量学评估、危及器官剂量控制又隶属放射治疗范畴,因此,粒子治疗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建立一支多学科合作团队,才有可能实现精准的粒子植入治疗。目前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其他部位肿瘤粒子植入技术流程、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基于3D打印模板技术建立起的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粒子物理学、剂量学、技术流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粒子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但是鉴于目前尚缺少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还需要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发表高水平文章,提高循证医学等级,确立粒子植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物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和螺旋断层放疗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大幅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物理适形度和治疗效率。但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生物引导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和放射影像组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着放射治疗向以"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为终极目标的"三精放疗"时代迈进。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的物理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颇具特点的近距离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肿瘤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出现,植入技术设备、影像引导、剂量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粒子植入  相似文献   
6.
高剂量率(HDR)近距离治疗是一项迅速发展的技术,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HDR正逐步取代低剂量率(LDR)治疗技术。据估计每年约实施50万例HDR治疗。许多制造商近年来也相继停产LDR设备,转而将HDR设备作为主要替代产品。 HDR近距离治疗可给予非常高的剂量,约1.6~5.0Gy/min,这样操作的失误可以导致过低剂量或过高剂量进而引发医疗事故。至今已报告超过500起HDR事故(包括1人死亡),从处置放射源到进行治疗这一过程的任一环节都发生过事故。人为失误是造成放射性事故的主要原因。在这份报告中,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作人员使用放射剂量监测设备并重视监测结果,这些事故是可避免的。 因为铱的半衰期相对较短,HDR放射源需每隔4个月进行更换。每年要运送约1万个放射源,这就存在发生放射性事故的可能;因此,需要遵守适当的规定和管理规程。本报告给出了一些关于设备和程序的特别建议,并强调了制定紧急预案和应急规定实施的重要性。 同时要意识到放射源有丢失和被盗的可能性。 组建一按照质量保证(QA)程序培训的协作小组对于预防放射性事故是非常必要的。日常维护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独立审查程序可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并可发现可能的事故。QA应包括对事故的调查。发生的事故应报告并将经验教训与其他使用单位共享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放射治疗使用的电子束,由于不同类型的机器的电子束散射技术和限束装置不尽相同,造成对输出剂量和深度剂量的影响差异很大,在临床使用中易引起一些混乱。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为了解当前中国大陆地区放疗人员及设备情况,进行了第6次调查.方法 采用了第5次调查表,仍是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电话及传真发送表格的方法.结果 截至2011年8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有放疗单位1162个.(1)人员:共3万985位,其中放射肿瘤科医师9895位(副主任医师以上3253位),技术员6103位,护士1万1689位,物理师1887位,维修工程技术人员1411位.(2)设备:直线加速器1296台,60Co远距离治疗机286台,深部线机81台,模拟定位机1040台,CT模拟定位机376台,近距离治疗机317台,治疗计划系统1427套,剂量仪1041台,X刀410台,γ刀230台(头部γ刀122台,体部γ刀108台).(3)治疗:病床5万6847张(其中4家未提供病床数),每日治疗5万8069人次(其中9家未提供数字).每年收治新患者56万9056人(其中38家未提供数字).结论 5年来,中国放疗学又有了明显的发展,人员、设备、新技术应用都有了长足进步,但离癌症患者需求还差距甚远,需要进一步努力.此外本调查还缺之质量保证与控制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切线野照射是乳腺癌体外照射最常用的方法。由于胸壁的弯曲,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任,必须加组织补偿。对~(60)Coγ线或高能X线,为保护皮肤,一般用合适角度的楔形板作补偿。但就靶区剂量的给定位置和剂量归一的方法以及摆位时源皮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无诱因阴道大量出血2天,无腹痛,夜间急诊.查体:神志清,贫血貌,血压90/60mmHg,心肺腹体检未见异常;妇检:外阴血染,见活动性出血,阴道内可见大量血液,色鲜红,并见一鹅蛋大不规则粉红色赘生物,未见宫颈,未内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