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我国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特征。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我国33本骨科主要期刊。根据被引频次排名,筛选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信息。结果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391次到80次。发表于1994-2006年间。刊登于7本期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颈腰痛杂志》最多。分布于12个省市,北京最多。来源于24所机构,苏州大学一附院最多。8位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文献。脊柱退行性疾病相关文献最多。结论被引最高文献的总结有助于认识我国脊柱外科领域经典文献的主要特征,了解该领域发展历史并指导未来研究,为青年医师阅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描述一种在无内固定辅助条件下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手术技术。[方法]选取1岁龄健康杂种犬25只,处死其中的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L1~6椎间盘共25个液氮保存,剩余20只犬用于建立L5、6椎间盘移植模型的研究。术中,术后1、4、6、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移植椎间盘的位置、高度变化以及相邻椎体的愈合情况。[结果]椎间盘移植术前选取合适大小的供体椎间盘,术中注意保留前、后纵韧带及对侧纤维环,可以实现在无内固定条件下成功建立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本研究椎间盘移植成功17例,其余2例出现椎间盘脱出,1例出现椎间盘感染。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示移植椎间盘的上下终板与相邻椎体形成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用恰当的手术技术,有助于在无内固定辅助下成功实施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手术。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可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周围有坚强的肌肉保护以及丰富的神经结构,这使得对其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相对困难。常规手术往往会严重损害周围软组织及重要结构,术后出现关节粘连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关节镜器械及技术的发展,髋关节镜的应用近2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具有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神经损伤轻等优点。关节镜对髋关节病变的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式。随着设备与技术的改进,MRI在髋关节疾病诊断的广泛应用,关节镜微创治疗逐渐成为髋关节疾病的临床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 ,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该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西药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 ,但效果不易巩固 ,且副作用大。近年来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 病因病机PD属中医颤振、振掉范畴 ,统一命名为颤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称震颤为掉眩 ,并论述与肝密切相关。又云 :“诸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并评价载有BMP-7功能片段的新型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胶支架材料RADKPS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退变髓核再生领域中的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自组装多肽RADA16-Ⅰ为原料,通过化学键链接BMP-7功能片段构建功能化自组装多肽RADA-KPSS,再与RADA16-Ⅰ等比例混合制备新型功能化自组装多肽RADKPS。通过大体观察、原子力显微镜评估RADKPS支架材料的结构特点。分离培养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BMSCs,取第3代BMSCs与RADKPS复合培养7 d,通过扫描电镜、细胞荧光素二乙酸盐/碘化丙啶活性染色、MTT法检测RADKPS的细胞相容性;于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离体椎间盘内注射1%RADKPS后培养并观察其髓核内细胞活性。采用溶血实验检测RADKPS的血液相容性。将RADKPS植入6~8周龄昆明小鼠皮下28 d,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RADKPS组织相容性。结果 RADKPS在L-DMEM中成胶后呈均匀透明水凝胶状;原子力学显微镜示纳米纤维相互连接呈三维网状结构,纤维直径(25.68±4.62)nm,纤维长度(512.42±32.22)nm。RADKPS支架复合BM SCs 7 d后,扫描电镜示细胞在支架上黏附良好,细胞活性维持在90%以上;MTT检测示0.1%、0.05%、0.025%RADKPS溶液均不同程度促进新西兰大白兔BMSCs增殖。溶血实验结果示,不同浓度RADKPS溶液相对溶血率均5%,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小鼠皮下注射实验结果示,28 d后注射局部皮肤无水疱、红斑及焦痂形成;HE染色示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纤维组织取代水凝胶支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新型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胶支架材料RADK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适合于髓核的组织工程修复与再生研究。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差异较大。近年来,影响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病程、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成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研究的重点。目前认为患者年龄越大、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越差、病程越长,患者预后越差。影像学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提示作用,但相关性尚不明确。选择手术方法和入路时应当以充分减压、稳定颈椎序列、保持后伸曲度、有效维持减压、防止并发症为主要原则,因此,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早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 stem cell )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未成熟细胞。根据干细胞来源不同,通常分为3类: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 )、成体干细胞( adult stem cell )及多能诱导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1]。几乎在所有成体组织和器官中均发现干细胞的存在。这些干细胞在参与组织修复与再生,维持内稳态平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进展,干细胞衰老( stem cell aging )现象逐渐引起广泛重视[2-3]。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干细胞的传统认识。既往被认为"无限活力"和"无所不能"的干细胞,同成熟细胞一样也面临着衰老问题,从而限制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目前认为干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干细胞治疗领域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4]。本研究仅就运动系统中干细胞衰老现象及其相关机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海峰  季伟  白雪东  贾治伟 《北京医学》2011,33(10):829-831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同一组医生实施切开复位、钛板螺钉治疗的21例(2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伤后5~7d局部消肿后实施手术.单侧骨折患者采用侧卧位,双侧患者采用俯卧位,选择跟骨外侧切口,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局部皮瓣.术中直视下用斯氏针辅助将后关节面复位,必要时取髂骨植于骨缺损部位,用钛板螺钉固定。术后3、6、12个月复查X线及CT检查观察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21例跟骨骨折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复查X线和(或)CT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测量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均恢复良好.患者下地活动后足跟均无明显不适。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颈椎挥鞭样损伤的致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等交通工具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伤不断增加,挥鞭样损伤的发生率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追尾事故中,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发生率可达38%。英国因挥鞭样损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36.4亿英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