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桥接外固定系统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9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骨与关节感染诊疗中心采用桥接外固定系统治疗的27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彻底清创后采用桥接组合外固定系统联合抗生素人工骨填充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骨愈合时间,外固定佩戴时间,钉道感染发生率,末次随访根据慢性骨髓炎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31个月,平均(27.97±1.6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个月,平均(9.74±1.16)个月;外固定佩戴时间12~15个月,平均(13.61±0.94)个月;钉道感染发生率14.8%(4/27)。3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后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髓炎均未复发,痊愈18例,好转9例。结论 桥接外固定系统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具有损伤小、多维固定、方便佩戴、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噻托溴铵与噻托溴铵联合缓释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周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A组(41例):噻托溴铵粉雾剂吸入,B组(40例):噻托溴铵粉雾剂吸入联合缓释茶碱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4周测定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量(FVC)、FEV1/FVC、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肺过度充气指标IC、FR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用药后第1、2、4周△FEV1、△FVC与A组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IC、△FRC与A组比较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稳定期中重度COPD治疗中,噻托溴铵粉雾剂吸入联合缓释茶碱口服治疗比单用噻托溴铵粉雾剂吸入治疗更有利于改善静息状态下肺过度充气.  相似文献   
4.
利凡诺羊膜腔注入引产在基层医院仍是中期妊娠引产常用的方法,但有部分病例出现宫颈撕裂伤,胎儿娩出时间长,疼痛剧烈等缺点,我们将米索前列醇与利凡诺合用于中孕引产,与单用利凡诺引产比较,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价值及对TNF-ɑ、IL-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住院收治的84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首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18mg溶于10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2min以上;30min以后再次用药18mg;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两组患者溶栓完毕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并重叠应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TNF-ɑ、IL-8、Hcy、Pa O_2、Pa CO_2、肺动脉压、收缩压的变化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两组患者TNF-ɑ、IL-8、Hcy、肺动脉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 O_2、Pa CO_2、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镜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不良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因子TNF-ɑ、IL-8水平,改善患者血气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原核表达的脑心肌炎病毒(EMCV)VP1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用来检测EMCV抗体。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家养野猪源EMCV VP1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中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ET-28a-VP1构建成功,转化后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得到高效表达的VP1蛋白,该重组蛋白可被EMCV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抗原浓度为1.25 ug/mL、待检血清以1∶80倍稀释为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5%脱脂乳作为封闭液,待检血清的最佳作用时间为37 ℃作用60 min,酶标抗体稀释度的最佳工作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分别为1∶8 000和37 ℃ 30 min,底物最佳显色时间为20 min,特异性强,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良好;应用该间接ELISA方法分别检测河南省126个猪场送检的1 618份血清和527份PCV-2抗体阳性血清,发现阳性场检出率为65.87%,血清总阳性率为45.30%,不同规模和不同阶段猪群均存在EMCV感染,中小型猪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规模化猪场,EMCV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混合感染率高达75.14%。结论应用原核表达的重组VP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EMCV抗体水平,临床检测结果填补了河南省EMCV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保留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其中中药熏洗14例,闭合置管冲洗10例,感染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创面及骨折Ⅰ期愈合26例;创面延迟愈合,骨折愈合后遗留骨缺损,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2例。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保留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创伤小,费用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维  王新卫  刘新年 《重庆医学》2013,42(14):1583-1584,1588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6月该院呼吸内科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哮喘患者分为稳定期组(n=34)和发作期组(n=34),另取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百分比。结果对照组、稳定期组和发作期组CD4+IL-17+Th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32±0.41)%、(5.64±1.23)%和(8.87±2.18)%,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47±1.33)%、(1.86±0.76)%和(0.81±0.52)%,Th17/Treg比值分别为(0.38±0.12)%、(3.03±0.94)%和(10.95±2.36)%。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在稳定期组和发作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作期组又高于稳定期组(P<0.01)。Treg细胞比例在稳定期组和发作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作期组又高于稳定期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h17细胞比例与Tregs细胞呈负相关(r=-0.437,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存在Th17细胞的升高和Treg细胞的降低,调控Th17/Treg细胞的失衡,可能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们于 1996~ 1999年 4月观察了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分组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死。纳洛酮 (NLX)组 :6 0例 ,男 40例 ,女 2 0例 ,年龄 32~75岁 ;丹参 (DS)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5~ 72岁 ;维脑路通 (VRNT)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5~ 70岁。1 2 治疗方法 NLX组 :以NLX 0 8~ 1 2mg 5 %GS 2 5 0ml或 0 9%NS 2 5 0ml(糖尿病患者 ) ,每日 1次 ,静脉滴注 ,14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志贺菌毒力大质粒能否在体外转移及其转移后是否仍具有致病性.方法 将人源福氏志贺菌及其毒力大质粒分别与鸡源鲍氏志贺菌混合,并在37℃培养箱和4℃冰箱中混合培养24h;用不同剂量的毒力大质粒转移菌株通过口服和腹腔注射分别人工感染雏鸡和小白鼠.结果 人源福氏志贺菌的毒力大质成功转移到丢失自身毒力大质粒的鸡源鲍氏志贺菌中;转移菌株对雏鸡和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且转移菌株的培养特性也有所改变.结论 当志贺菌的毒力大质粒裸露出来且具有适宜的条件时,可以在体外转移到相近的病原菌中,且新生成的转移菌株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致病性;志贺菌的高致病性需要有毒力大质粒和菌体的其他特殊致病因子同时存在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