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中脘穴治疗。疗程结束后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动力学(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AS、MTL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RP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出现谵妄的关系,探讨谵妄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髋部骨折术后的老年患者共186例纳入研究,术后24 h内依据重症监护室患者意识模糊评估结果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CRP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谵妄组、非谵妄组CRP分别为(207±86)mg/L、(87±42)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7,P<0.01);谵妄组、非谵妄组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32±0.11)μg/L、(0.27±0.13)μ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47,P>0.05)。结论 CRP可能与谵妄状态相关;非全身性感染性炎性反应可能参与谵妄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劳美铃  郎江明 《药品评价》2012,9(19):22-24,32
肝脏葡萄糖过量输出导致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这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肝脏胰岛素活性的不足,归结为我们熟知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然而,事实表明胰高血糖素在肝脏葡萄糖输出失调和血糖稳态失衡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C反应蛋白及溃疡转归等指标,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对57例糖尿病足溃疡Wagner3级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营养评价,并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 反应蛋白及溃疡愈合面积.结果 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MNA得分为(16.36±3.68)分,其中发生营养不良43例(75.44%),潜在营养不良14例(24.56%);治愈13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治愈、显效、有效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评分、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升高,溃疡面积、C 反应蛋白降低,组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评分、溃疡面积、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患者与有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评分与溃疡面积呈负相关(r=-0.28,P=0.03)、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26,P=0.03).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均存在营养状况不佳,并可能与其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及时进行营养评估和改善营养状况,控制炎症状态,将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共98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收治后6小时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计算两者的比值。通过Pi CCO系统,监测EVLWI。统计分析UACR和EVLWI分别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比较EVLWI、UACR在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与非MODS患者,28天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间的差别。结果 UACR、EVLWI分别与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UACR:r=0.498,P=0.009;EVLWI:r=0.312,P=0.021)。MODS病人EVLWI及UACR明显高于非MODS病人(P0.05)。28天生存病人的EVLWI、UACR明显低于死亡病人(P0.05)。结论在某些脓毒症患者,EVLWI与UACR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短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曾接受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2周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组26例(HBsAg阳性,乙肝组),与乙肝组HbA1C及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对照组52例(HBsAg阴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肝组空腹血糖相对较低[(9.38±1.09)mmol/L协(10.46±1.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19.61±3.92)mmol/Lvs(16.78±3.15)mmol/L],乙肝组胰岛素、HOMA-β也高于对照组(P〈O.05)。乙肝组在3月、6月、12月、24月及36月血糖维持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后2周停用降糖药物的第3,6,12,24,36周随访血糖达标缓解率乙肝组高于对照组。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病下肢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管造影特点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为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9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造影结果,分别对下肢缺血病变动脉部位、数量及血管狭窄程度与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38例患者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其中膝上动脉病变共26例(66.7%),膝下动脉病变共33例(84.6%),混合病变21例(53.8%)。单纯膝下病变共12例(30.8%),单纯膝上血管病变共5例(12.8%),两组糖尿病病程13.2±7.4年vs. 3.4±2.7年(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下动脉主干胫前、胫后及腓动脉中单支血管闭塞病变13例(33.3%),双支闭塞13例(33.3%),三支闭塞8例(20.5%)。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病变分别为35例(89.7%)及33例(84.6%),发生率高于腓动脉病变27例(69.2%)及足背动脉病变26例(6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膝上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吸烟及LDL-C;影响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有糖尿病病程、年龄。结论 我国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随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足患者膝上及膝下动脉病变均较明显,膝下动脉病变往往较膝上动脉病变更为严重,严重影响下肢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合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与16例不伴乙肝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相比较。结果与不伴乙肝的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合并肝硬化组24h最高血糖较高([17.7±2.2)mmol/Lvs(15.9±2.0)mmol/L,P〈0.05],而24h最低血糖较低([6.3±0.7)mmol/Lvs(7.0±0.5)mmol/L,P〈0.05],白天平均血糖较高([12.9±1.8)mmol/Lvs(11.7±1.4)mmol/L,P〈0.05],夜间平均血糖较低([7.6±0.7)mmol/Lvs(8.2±0.8)mmol/L,P〈0.05],合并肝硬化组及对照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7.0±1.6)mmol/Lvs(5.4±1.0)mmol/L,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为(3.4±1.1)mmol/Lvs(1.8±0.9)mmol/L,P〈0.01。肝硬化组餐后血糖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早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肝硬化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明显,治疗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2型糖尿病需注意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9.
小儿过敏性紫癜多为风热夹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紫癜和粘膜出血及浮肿,常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及肾脏病变等。在古代文献中没有出现“紫癜”这一病名,而均将本病称为“葡萄疫”、“肌衄”、“血证”、“发斑”等,归属于温病范畴。《外科正宗》描述:“葡萄疫,其患生于小儿,感于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医宗金鉴》亦指出:“惟以腿胫居多”。这些记载与过敏性紫癜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穴位埋线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瘀证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ria/creatinine,ACR)的影响,并观察其持续疗效。方法: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瘀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研究组(糖尿病常规治疗+大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穴位埋线)、对照组(糖尿病常规治疗+厄贝沙坦片)、空白组(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12周,随访6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结果:治疗后,与其他两组比较,研究组瘀证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其他两组比较,研究组的ACR下降得更早,下降更明显(P0.01)。随访6个月发现,研究组及对照组ACR水平维持平稳,空白组ACR有所回升,且研究组AC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治疗后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瘀证患者疗效显著,能降低ACR,且疗效持续;这可能与相关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下降,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