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于发病d2-4行腰穿取脑脊液,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脑脊液MBP的含量。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MB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意识障碍组脑脊液MBP含量高于无意识障碍组。结论 脑脊液MBP含量可做为判断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1.1 对象 根据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选择细菌性脑膜炎患儿40例,男24例,女16例。其中年龄最大12岁,最小40日龄。~6月龄9例,6月龄~1岁13例,1~3岁10例,4~6岁6例,6~12岁2例。选择具有腰穿指征但最后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16例作对照组,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8例,鼻窦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3例,急性胃炎2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病患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某院精神科治疗的ASD和ADHD共病患儿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阿立哌唑组(n=34)和利培酮组(n=34)。阿立哌唑组患儿接受起始剂量为5 mg·d-1的阿立哌唑片口服治疗,最终剂量增加至15 mg·d-1。利培酮组患儿接受起始剂量为1 mg·d-1的利培酮片口服治疗,最终剂量增加至2 mg·d-1;2组患儿均治疗12周。在基线(T0)、治疗6周(T1)与12周(T2)时,采用注意缺陷/多动评定量表(ADHD-RS)评价患儿总体ADHD症状变化情况;采用康纳斯行为评定量表(CRSR)教师用量表多动因子(CRSR-I)评价患儿多动症的改善情况;采用CRSR不注意缺陷-冲动因子(CRSR-H)评价患儿注意力缺陷的改善情况;采用临床整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及儿童总体评估量表(C-GAS)评分评价患儿整体功能。对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常规监测,比较2组患儿药物不良事件与安全性。结果:与T0时比较,阿立哌唑组患儿T1与T2时,ADHD-RS、CRSR-I、CRSR-H与CG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C-GAS评分显著提高(P<0.05)。利培酮组患儿T2时,ADHD-RS、CRSR-I、CRSR-H与CG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C-GAS评分显著提高(P<0.05)。2组患儿的ADHD症状显著改善,多动症状与不注意缺陷-冲动症状显著改善,患儿的整体功能也显著改善。2组患儿主要的不良事件是食欲增加、体质量增加与嗜睡,但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T2时,利培酮组患儿催乳素水平显著提高(t=9.619,P<0.001),其他临床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能够通过减少ASD和ADHD共病患儿的注意力涣散和多动症症状来改善患儿整体功能,具有较高的疗效、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为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脑电图 (EEG)联合应用在小儿癫痫及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4 2例癫痫患者于末次发作 4 8h内行EEG及SPECT检查。结果 EEG异常率为 4 2 .8% ,SPECT异常率为 78.6 % ,EEG与SPECT定位病灶符合率为 6 3%。结论 联合应用SPECT及EEG可提高癫痫的诊断及癫痫病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从理论到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儿科尤为如此。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儿科实习临床教学时,进行1:1代教方法,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将询证医学理念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Ⅱ及IGFBP-3 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脑膜炎是常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经合理的药物治疗,其预后已大为改观,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为此我们检测了24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 (CNS)感染患儿脑脊液 (CSF)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SF中葡萄糖浓度、蛋白质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45例CNS感染患儿分为 2组 ,其中细菌性脑膜炎 (BM) 2 4例、病毒性脑炎 (VE) 2 1例 ,取 15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CSF作为对照组。用免疫放射分析法 (IRMA)测定CSF中IGF Ⅱ的浓度。结果  1.BM组CSF中IGF Ⅱ浓度 64 .5 6± 49.61ng/ml显著高于VE组 3 1.41± 7.16ng/ml(P <0 .0 1)和对照组 2 7.19± 6.85ng/ml(P <0 .0 1) ;2 .CSF中IGF Ⅱ浓度与CSF中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 (r =- 0 .5 61 P <0 .0 1) ,与CSF中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r =0 .83 9 P <0 .0 0 1)。结论 1.IGF Ⅱ参与CNS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2 .IGF Ⅱ可能参与CNS感染时CSF中葡萄糖和蛋白浓度变化的调节 ;3 .测定CSF中IGF Ⅱ浓度可对BM和VE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缓解前后P^53、Bcl—2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缓解前后P^53、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方法 以SP免疫组化法对41AL例及11例对照骨髓细胞P^53、Bcl-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P^53、Bcl-2蛋白表达率在ALL、ANLL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缓解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53蛋白表达率在ALL、ANLL缓解前后及二者化疗前之间均无差异。Bcl-2蛋白表达率在ANLL显著高于ALL,二者缓解前后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P^53突变、Bcl-2蛋白过表达均参与了儿童ALL的发病,而Bcl-2蛋白在预测化疗效果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