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与脑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68例不同级别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并对两者表达做相关分析.结果 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STAT3、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2.23±0.32、2.18±0.26)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0.53±0.14、0.48±0.11),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组织STAT3、Cyclin D1的蛋白表达量(42.3±2.6)%、(45.4±1.8)%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9.8±1.1)%、(10.4±0.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与胶质瘤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STAT3可能通过激活其下游靶基因Cyclin D1,引起胶质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失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5例(32个病灶)大脑皮层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均在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 术中B超均完整、清晰显示32个病灶,其中29个皮层功能区病灶,术中B超定位与MRI神经导航定位无偏差;而3个深部病灶均有不同程度位移,最大误差约为1 cm。术后MRI显示,22例病变全切除,2例高级别胶质瘤次全切除,1例多发脑结核瘤切除80%。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加重及新增副损伤4例。随访截至2021年3月,25例中,失随访2例,其余23例平均随访13.3个月,14例非恶性肿瘤症状明显缓解,3例胶质瘤术后复发、无进展生存期平均13个月,2例肺腺癌转移瘤及另4例胶质瘤未复发。结论 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引导可辅助精准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深部病变,但对脑恶性肿瘤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使用盐酸尼卡地平静脉注射治疗,初始剂量均为3.0μg/(kg.min),治疗30min后,改为6.0μg/(kg.min)再治疗30min,观察疗效,记录两次用药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38例患者在使用盐酸尼卡地平两种不同剂量治疗后血压均有下降,盐酸尼卡地平在6.0μg/(kg.min)的用药剂量时,治疗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3.0μg/(kg.min),但在用药剂量达6.0μg/(kg.min)时出现面色潮红3例,心率增快3例(>100次/分),心悸2例,而在3.0μg/(kg.min)时,仅出现面色潮红2例。结论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静脉滴注盐酸尼卡地平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血压,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不同程度颅脑损伤(TBI)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轻型TBI组、中型TBI组及重型TBI组,每组10只。采用Feeney法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并进行适当改进,以不同致伤冲击力(200、600和1 000 g/cm)建立轻、中、重型TBI模型,对照组仅去骨瓣,不致脑损伤。伤后24 h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结果显示,随着致伤冲击力增加,平衡木试验得分越高(P<0.05)、神经损害程度评分越高(P<0.05)、水迷宫试验中逃避潜伏期越长(P<0.05)且经过平台次数越少(P<0.05)。组织病理学发现损伤程度及范围随致伤冲击力的增大而增加。结论 本研究参照Feeney法自由落体TBI装置并适当给予改进,成功建立不同程度大鼠TBI模型,其制作方法简单、可控性好、可重复性好,可用于TBI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对低氧环境下C6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培养C6胶质瘤细胞,加入终浓度为100 μmol/L氯化钴模拟缺氧环境(缺氧组),然后加入终浓度为0.1(VEGF-1组)、1(VEGF-2组)、10 μg/ml(VEGF-3组)VEGF抗体处理。MTT法测定细胞活性,Transwell技术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粘着斑激酶(FAK)及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Pyk2)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对照组、缺氧组、VEGF-1组和VEGF-2组C6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VEGF-3组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5)。缺氧组和VEGF-1组C6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VEGF-2组C6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缺氧组、VEGF-1和VEGF-2组C6胶质瘤细胞FAK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缺氧组、VEGF-1和VEGF-2组C6胶质瘤细胞Pyk2蛋白表达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VEGF-2组Pyk2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缺氧条件下,VEGF单抗显著增强C6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与Pyk2磷酸化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及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猪髂动脉内皮细胞(PIECs)随机分为:不加干预的对照组(A组);加入500 μmol/L H2O2组(B组);分别加入0.1 (C组)、1.0( D组)、10.0(E组)μmol/L RSG组;分别予0.1(F组)、1.0(G组)、10.0(H组)μmol/L的RSG预处理1 h后,再加入500 μmol/L H2O2,孵育18 h的RSG加H2O2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检测PIECs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状况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显著增加了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水平(P<0.01),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RSG则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细胞存活率(P<0.01).结论:RSG可以抑制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该作用与降低细胞内ROS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异柠檬脱氢酶1(IDH1)突变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P53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瘤标本72例(WHO Ⅱ级14例,Ⅲ级19例,Ⅳ级39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IDH1、P53、TERT突变情况;采用列联系数分析IDH1突变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53、TERT突变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IDH1突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72例中,IDH1突变率为29.2%,MGMT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7.2%,P53突变率为41.4%,TERT突变率为50%。相关性分析发现IDH1突变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列联系数=0.44;P<0.001)、P53突变(列联系数=0.32;P<0.05)均有显著相关性,但与TERT启动子突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IDH1野生型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0.28,P<0.05)。IDH1突变型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P53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0.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年龄、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IDH1突变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胶质瘤IDH1突变可能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P53和TERT突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