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探讨其适用的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等方法综合评判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措施。结果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振动和X射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汽车灯具总成的表面处理岗位接触的甲苯和甲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分别为16.7%和4.0%;汽车悬挂/转向系统的焊接岗位接触的二氧化锰和电焊烟尘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均为8.3%;噪声超标率最高的为汽车轮圈制造(超标率为87.1%),其次为汽车悬挂/转向系统制造,超标率为49.0%;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注塑、发泡、涂布/喷涂、焊接、铸造、探伤等,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1-(2-吡啶基)哌嗪[1-(2-P)P]作为吸收液,使用安捷伦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选择反相HPLC系统及Diamonsil C18(2)柱,当流速为0.6 ml/min时,利用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HDI)与1-(2-P)P反应生成稳定的尿素衍生物,后者在DAD检测器254 nm处有强烈吸收,其吸收值与含量呈正比,对HDI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浓度在0~5.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370.4X+13.2,相关系数r=0.9997,最低检测浓度为0.25μg/L,重现性试验相对标准差(RSD)为5.65%~8.68%,试验回收率为93.5%~103.5%,样品贮存14 d,稳定性95%。使用C18柱DAD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2-P)P吸收液中的HDI进行检测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环保且易于普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汽车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程度及其对工人健康产生的影响,探讨对噪声强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采用多次横断面调查,分析某汽车制造企业2008—2012年的噪声强度监测数据及接触噪声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结果不同工种所接触到的噪声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98,P〈0.01),冲压工的电测听异常率最高(9.8%),单纯接触噪声和接触毒物联合噪声的工人电测听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车间中噪声的强度除了与设备、工艺有关外,还与生产岗位的布局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和延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汽车制造工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发病情况,探讨其颈部WMSDs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1家汽车整车及1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共8356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修改版)》(NMQ)调查WMSDs患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部WMSDs影响因素,并对危险因素接触情况进行调査分析。结果研究对象WMSDs年患病率为44.6%,其中颈部WMSDs患病率为25.4%(2126/8356),以发动机生产及总装岗位作业工人的颈部WMSDs较高,年患病率分别为30.6%、2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WMSDs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工龄、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涉及到寒冷凉风或气温变化、经常加班、腰背部经常重复同一动作、颈部前倾或后仰、颈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调查发现,84.9%的研究对象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总装岗位最高(89.0%);83.5%的作业工人经常加班;81.6%的作业工人工作中颈部前倾或后仰,以发动机生产岗位最为突出(87.5%)。结论汽车制造作业人员WMSDs患病率较高,尤以颈部最为常见,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工作姿势及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发动机生产及总装岗位是颈部WMSDs的重点风险岗位,应开展有效的工效学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汽车制造生产线缸盖吹扫旋转台降噪效果,为同类生产工艺噪声危害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  现场调查缸盖加工线缸盖吹扫岗位技改前后的个体和定点噪声接触水平。
  结果  针对人工缸盖吹扫作业产生的噪声、铝屑和油雾问题以及技术改造需求,企业进行以下技改:(1)吹扫台面添加旋转机构;(2)缸盖吹扫外框焊接封板,内附隔音棉;(3)吹扫空间加装照明系统。技改后缸盖吹扫旋转台作业岗位个体和定点噪声的平均声级分别为(82.6 ±1.2)dB(A)和(84.2 ±2.0)dB(A),相比技改前人工吹扫的(99.4 ±2.3)dB(A)和(102.2 ±3.7)dB(A),分别降低了(16.8 ±1.1)dB(A)和(18.0 ±2.2)dB(A),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缸盖吹扫岗位噪声作业分级均由Ⅲ级(重度危害)或Ⅳ级(极重危害)降低至0级(相对无害)。
  结论  缸盖吹扫旋转台利用了其密闭性和隔声材料,显著降低了压缩空气吹扫作业产生的噪声危害,并减少了作业工人接触铝屑和切削油机会。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调查,生产工艺流程分析,对两类木质家具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结果表明,原料加工及油漆工序为两类家具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均存在木粉尘、噪声、苯系物、二氯乙烷、甲醛等危害因素;甲醛为纤维板家具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之一,进行工程防护,其控制效果较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锰时不确定度进行分析,以此指标作为判定测量结果质量的依据.方法:应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锰含量时的不确定度.结果: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锰含昔时的不确定度.结论:该不确定度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制造业装配线紧固设备改进在防噪方面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法调查某公司摩托车装配生产线生产工艺,同时对比检测并统计分析冲击式风枪改为油压脉冲式风枪前后装配作业场所工人接触的噪声声级及噪声作业分级。结果与使用冲击式风枪相比,试用油压脉冲式风枪作业岗位噪声声级平均降低19 d B(A),配对t检验:t=19.570,P0.001;改用油压脉冲式风枪后,装配作业岗位噪声声级显著降低,配对t检验:t=6.041,P0.001,其中装配1线和总装1线平均噪声声级分别下降13 d B(A)和16.6 d B(A),噪声作业分别由中度危害(Ⅱ级)和极度危害(Ⅳ级)降至相对无害(0级)。结论装配作业使用的冲击式风枪改为油压脉冲式风枪在防噪方面合理、有效,可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一种气动甩油装置替代风枪吹扫作业,解决汽车发动机制造过程中,中心对称性工件残留物清除时的噪声危害问题。
  方法  对汽车发动机制造热前加工线变速箱轴盘齿吹扫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测定、比较气动离心降噪技改前后作业岗位个体噪声和工作场所等效噪声声级。
  结果  变速箱车间热前加工线轴盘齿吹扫作业岗位和气动甩油装置作业岗位定点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93.0±3.8)dB(A)和(77.1±0.8)dB(A),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15.9±3.9)dB(A);个体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97.9±4.0)dB(A)和(82.5±2.4)dB(A),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15.3±4.7)dB(A)。技改后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噪声声级均低于技改前(P < 0.01)。噪声危害作业分级均由Ⅲ级(重度危害)或Ⅳ(极重危害)降低至Ⅰ级(轻度危害)或0级(相对无害)。
  结论  气动甩油装置利用旋转离心力实现了汽车发动机中心对称工件降噪除油,基本消除了传统压缩空气吹扫作业的噪声危害。“离心降噪”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汽车制造业噪声治理方案,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部分企业微波辐射接触对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
方法 对2012-2014年9家使用微波辐射仪器装置的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进行分类, 收集单纯接触微波的511名工人资料, 并与上述企业中没有任何职业危害接触记录的231名员工进行比较。[结果]微波接触组男性341例, 女性170例, 年龄21~52岁, 平均(28.67 ±7.14)岁, 平均接触工龄(9.71 ±4.60)年; 非接触组男性154例, 女性77例, 年龄21~54岁, 平均(29.02 ±5.65)岁。接触组接触强度(0.98~18.20)μW/cm2, 中位数值为7.88 μW/cm2。接触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触组的外周静脉血RBC、Hb均值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果 微波接触组的平均接触工龄为9.71年, 接触强度中位数值为7.88μW/cm2; 接触组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接触组的外周静脉血RBC、Hb均值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可对机体健康产生影响, 尤其对心脏、外周血的影响不容忽视, 应加强微波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宣传, 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