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与探究封闭负压引流在手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96例手部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皮瓣修复治疗组)48例和观察组(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感染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感染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襻周积分、管襻形态积分及总积分),感染相关指标(血清hs-CRP、PCT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在手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术后相关感染指标的表达,因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和神经损伤程度的判断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患者37例,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修复术、膈/副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健侧C7移位术等术式,总结归纳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产生的临床疗效。结果 37例均获6个月~1年的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0.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早期行手术治疗及术中对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的判断对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按Cooney(1990)通用分类法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无移位关节外骨折及有移位但稳定性关节外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稳定性关节内骨折采用经皮穿克氏针+石膏外固定;不可闭合复位且复位后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及可闭合复位但复位后不稳定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植骨术。结果本组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桡骨短缩、掌倾角改变及骨不连发生,无针道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根据腕关节功能与X线测量综合指标,优38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腕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不断深入认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改善,由传统的石膏外固定,发展为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外固定器,使骨折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手术对于骨折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的确有较好作用,但同时也有创伤及引起相应并发症的风险,且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持续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恢复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的MRI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例临床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术前行MRI检查(以横断面为主),手术治疗后探查证实MRI的发现。结果 11例腕管综合征的MRI表现为:正中神经进入腕管时增粗肿胀11例;正中神经肿胀率为(MNSR)2.2:1。正中神经于腕管内受压变扁,正中神经扁平率(MNFR)为3.6%。T2W1正中神经信号增高11例。结论 MRI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方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超薄游离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超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修复)和研究组(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每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均持续改善,且研究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在血供、感觉及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更好,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