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断肢再植术后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为断肢再植术后感染患者的诊治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6例断肢再植术后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间段56例断肢再植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浅层感染及深部感染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中的襻周积分、流态积分、管襻积分及总积分分别为(1.64±0.21)、(2.31±0.27)、(1.25±0.14)及(3.32±0.32),其均高于对照组(0.88±0.12)、(1.18±0.15)、(0.64±0.06)及(2.30±0.24),其他甲襞微循环指标及血流变指标也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深部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高于浅层感染的患者,各个比较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肢再植术后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均较高,且浅部感染与深部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重视对此类患者进行微循环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下肢微循环与微生物学检测结果,以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医院诊治2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然后检测及比较两组的下肢微循环指标,并比较不同感染部位患者的下肢微循环指标,同时检测及比较观察组患者中的病原菌情况。结果观察组足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襻周积分、管襻形态积分及总积分分别为(1.10±0.12)、(1.35±0.14)及(2.93±0.21),其显著地高于对照组(0.59±0.05)、(0.80±0.07)及(1.87±0.13),其他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差于其他部位感染者,24例感染患者共检出3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阴性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下肢微循环处于较差的状态,而革兰阳性菌在此类患者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对外踝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感染控制及足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情况,以了解VSD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58例外踝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外踝部复合组织缺损治疗,观察组2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统计两组的感染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足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甲襞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3.45%,明显低于对照组13.79%,治疗后足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甲襞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VSD治疗对外踝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感染控制效果较好,且对足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也更为积极,VSD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炎性因子和微循环的角度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胫骨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术后出现创面感染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对感染创面采用常规处理措施,观察组采用VSD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和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核因子κ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和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胫骨骨折术后创面感染患者的炎症和微循环状态,有利于促进创面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对微循环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57例,探讨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微循环及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指标水平评估临床疗效,其中微循环通过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和7 d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综合积分评估,血清细胞因子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slCAM-1、sVCAM-1及核因子κB评估。结果 124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37.58%,革兰阳性菌89株占59.73%,真菌4株占2.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治疗后1 d、3 d、7 d VSD组患者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综合积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VSD组细胞间黏附因子-1(sl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分别为(2.50±0.58)pg/ml、(5.04±1.03)pg/m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而核因子κB为(0.98±0.15)ng/ml,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VSD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甲襞微循环,从而为局部血供的改善奠定基础,也可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加速骨折创面的愈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及对患肢微循环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感染者62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未感染者62例为B组;两组均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术后骨折感染的治疗方法不同将A组分为A1、A2患者各31例,A2患者术后行抗感染药物常规治疗,同时行骨折创面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等,A1患者行VSD治疗;观察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分析A、B两组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的指标水平;比较A1、A2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以革兰阳性菌73株占61.34%为主;治疗后2d、4d、6d,A1患者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低于A2组,而A1组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长度均高于A2组(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VSD治疗,可有效清除骨折区域坏死组织及控制感染,对创面的愈合、肢体微循环修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换药治疗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及预防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手术治疗(观察组)和传统换药结合手术治疗(观察组)的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应用抗生素时间、McGill疼痛评分、感染控制时间、换药次数、创口愈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应用抗生素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换药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清创后3d、7d的McGill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处理严重的四肢大面积软组织感染缺损,控制感染时间短,创面修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及观察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脑血流状态的变化,为其制定治疗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235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35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一氧化碳中毒组(A组)160例和一氧化碳中毒肺部感染组(B组)75例,将两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脑血流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对B组中不同感染程度者的检测水平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 B组的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管襻畸形率、白微栓率分别为(1.29±0.15)分、(1.95±0.24)分及(35.46±3.27)%、(1.98±0.25)%,均高于A组的(0.75±0.10)分、(1.02±0.14)分及(19.33±2.15)%、(1.3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大脑中动脉Vs及Vd指标,分别为(0.75±0.05)m/s及(0.27±0.04)m/s,均低于A组的(1.08±0.09)m/s及(0.56±0.06)m/s,而PI及RI指标则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脑血流呈现异常的状态,且微循环受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应重视对该类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脑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切口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为乳腺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28例乳腺癌根治术切口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28例未发生感染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指标、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AS 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指标中的白微栓率、红细胞聚集率、输入支管径及输出支管径分别为(2.05±0.32)%、(1.54±0.19)%、(5.04±0.60)μm及(6.17±0.64)μm,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切口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与细胞因子的变化较大,且浅表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差异也较大,应针对感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外线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情况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17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微循环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1和28d时测量骨痂密度分别为(1.98±0.22)、(2.87±0.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3±0.26)、(2.05±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甲襞微循环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d后的流态积分(0.81±0.13)、管襻积分(0.41±0.06)和襻周积分(0.24±0.08)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襻顶血管直径(14.69±1.36)、管襻畸形率(20.13±1.57)和白微栓率(1.19±0.18)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红外线照射能促进骨折愈合,提高骨折部位微循环,属于物理疗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VSD)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微循环和辅助性T1(Th1)/辅助性T2(Th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74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8例和未感染组56例。未感染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感染组在其基础上采用VSD治疗。检测甲襞总积分、毛细血管流速与白微栓、碱性磷酸酶(ALP)、磷(P)、钙(Ca)浓度、Th1/Th2、感染组病原菌。结果与未感染组比,术后感染组甲襞总积分、白微栓降低,毛细血管流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LP、P、Ca浓度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感染组比,术后未感染组IFN-γ、IL-2、TNF-α、IL-6水平升高(P0.05);未感染组血清Th1及Th2亚群水平高于感染组,且未感染组Th1/Th2值较低,处于失衡状态(P0.05)。18例感染患者分离出5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60.87%)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7.25%,真菌仅占1.96%。结论 VSD可明显控制感染,改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微循环及骨代谢,可改善Th1/Th2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提取物对肺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肺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观察加用与未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肺心病患者各22例,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并分别与24例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治疗前肺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及综合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形态、流态、管周状态及综合积分值均恢复正常,而常规治疗组各项指标未恢复正常.[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肺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4,(6):56-57
目的探讨使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作用。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较,探讨骶尾部褥疮的最佳治疗方案。评价该手术方案的实用性、经济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入选我院(部分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骶尾部褥疮患者128例,其中2012年4月2014年1月骶尾部褥疮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4年1月骶尾部褥疮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3月骶尾部褥疮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2012年3月之前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2012年3月之后采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率(86.15%)显著高于对照组(53.97%),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积血现象(4.62%)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积血现象(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骶尾部褥疮具有显著疗效,愈合效果好,有较高的治愈率,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同时缩短了病程。具备优良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共收治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9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6例,临床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患者46例,行急诊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7.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负压吸引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52±1.09)、(19.57±3.77)d,对照组分别为(13.09±2.87)、(47.29±6.89)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行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植皮存活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术后感染控制中的疗效与改进护理措施。方法观察组对21例骨科术后感染者清创后实施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对照组22例实施常规换药引流。30d后比较2组患者创面的愈合程度及时间。结果观察组实施负压引流30d后创面愈合率(85.7%)高于对照组(68.2%),且30d内创面已闭合患者的创面闭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具备较好的骨科术后感染控制疗效;做好引流中的护理是成功实施负压引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与微循环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愈合提供可靠方 向。方法:选取 2019—2022 年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愈合情况, 将其分为正常愈合组 (n=87) 和延迟愈合组 (n=33)。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微循环指标进行检测,对比不同愈合情况患者 的微循环因子水平,并分析微循环因子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结果:正常愈合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 细胞聚集指数及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积分均低于延迟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9.301、6.368、 12.805、11.616、18.788和17.980,P值均<0.05)。正常愈合组血清内皮素 (ET) 和血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低于延迟愈 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6.784 和 6.410,P 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襻周积分及 ET、CRP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结论:微循 环状态及微循环指标ET、CRP水平均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中呈高表达,是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8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负压封闭持续引流及相关护理)和对照组(传统的清创处理及常规护理)各4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可有效封闭创面,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二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赵旭  张连民 《现代保健》2012,(17):156-157
目的:探讨创面VSD负压引流技术在创伤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48例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均行急诊彻底清创后应用VSD负压引流,治疗一周左右后行修剪直接缝合或二期植皮、皮瓣修复,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4例患者持续引流一周后创面修剪直接缝合或植皮后创面愈合;8例患者经过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6例患者因创伤重合并骨外露经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封闭创面,彻底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肉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 0例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VSD联合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对照组给予单纯皮瓣修复。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创面感染情况及肉芽组织覆盖情况。结果观察组修复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取皮瓣面积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皮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肉芽组织覆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能控制创面感染、改善创面血运、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及早闭合创面、促进愈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6,(10):1310-1311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多种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四肢皮肤缺损创面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游离皮片移植术前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