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3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并比较双靶点取穴与单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单靶点取穴方案(在外周沿神经干走向循经取穴)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双靶点取穴方案(督脉取穴配合外周循经取穴)治疗,两组在选穴进针后皆采用电针仪治疗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5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检测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9.3%,25/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67.9%,19/28)与对照组(39.3%,1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9%,26/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42.9%,12/28)与对照组(14.3%,4/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波幅、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治疗组运动神经波幅、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结论单靶点取穴和双靶点取穴电针方案皆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双靶点取穴方案的疗效更好,且能更显著地促进损伤神经在电生理指标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张素娟  吴沛龙  赖新生 《新中医》2017,49(8):209-211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赤白游风、鬼风疙瘩、风癗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疹块,高出皮面,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早在《内经》就有关于本病的论述,《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隐疹。"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1]。赖新生教授是广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研究共对143例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HRBT)、血清总IgE、特异性IgE,血中前列腺素含量(PGE_2、PGF_2)血中环核苷酸(cAMP、cGMP、cAMP/cGMP)等多项指标的变化,以及针灸特定穴位治疗的影响,进行了随机、自身和组间对照试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脱敏组,其中针灸组87例,脱敏组56例,两组各病种之间的年龄、病程均无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斜方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视觉模拟测试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表面电极肌电图(s EMG)为临床评价指标,将6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加中频组(治疗组)33例和单纯中频组(对照组)32例,观察第1次即刻针刺后及针刺1个疗程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即刻针刺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缓解疼痛及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即刻治疗效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更好地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并可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且即刻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刺百会穴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不同脑区的脑葡萄糖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百会穴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收治2004-05/10广州星光老人之家二院和广州千禧颐老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病程1~9年;均为右利手。随机分为常规体针治疗组5例和百会治疗组5例。5次/周,共治疗4周。10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例;有1次脑卒中史9例,有2次脑卒中史1例;右侧偏瘫7例,左侧偏瘫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法观察脑区感兴趣区[分别设为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双侧豆状核和双侧小脑]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1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豆状核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2.49±0.99,1.85±0.53),t=2.90,P<0.05]。健脑治疗后颞叶明显高于治疗前[(1.59±0.63,1.28±0.36),t=2.88,P<0.05]。②百会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额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2.78±0.27,2.80±0.40;2.21±0.34,2.25±0.35),t=3.01,3.25,P<0.05]。健脑颞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1.69±0.43,2.79±0.38;1.32±0.36,2.22±0.47),t=2.93,3.16,P<0.05]。结论:①常规针刺组能显著提高患脑豆状核和健脑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水平。②百会穴治疗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患脑额叶、健脑颞叶及双侧豆状核区的葡萄糖代谢有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的葡萄糖代谢情况,为早期诊断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模型组25只,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及颅内注射IBO制作AD模型。对两组大鼠的脑区进行PET扫描,所得图像数据资料用SPM2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右顶叶及左纹状体,升高的脑区主要位于边缘系统。结论顶叶葡萄糖代谢降低为AD的PET特征征象,可用于协助A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方法:电子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癫痫病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Access 2010、clementine18. 0、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癫痫病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腧穴为大椎、百会、丰隆、腰奇、鸠尾,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膀胱经、胃经、任脉,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络穴、背俞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为大椎-心俞-丰隆,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4个聚类群。这些关联群和聚类群可以视作核心穴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取穴规律和核心穴对,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灵枢·终始》,扩展探讨《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通过研读《灵枢·终始》,参考《黄帝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探讨《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结果:该篇虽篇幅较短,但引出了《内经》的基本思想,记载了非常经典的中医临证思维,包括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用药思维等,结合《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更加深刻的体现这些思维对中医临床之重要性。结论:《黄帝内经》记载的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及用药思维,对现代中医临床,将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