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与神经纤维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明确“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在IC致病中的作用。方法51例IC患者(男9例,女42例)均完成VAS疼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膀胱活检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检测炎症分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9.5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结果IC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45±1.53)/cm^2、(5.07±1.74)/cm^2、(5.63±1.82)/cm^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1,P重/中=0.033);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r=45,P〈0.001)。三组患者的尿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2,P重/中=0.028),尿频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r=0.34,P=0.012);三组患者的尿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13,P重/中=0.035),尿急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t=0.38,P=0.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08,P重/中=0.003),疼痛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r=0.44,P=0.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中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而且IC患者的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的评分与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可能是IC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阴道点阵CO2激光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轻中度SUI女性患者。激光治疗组41例,进行点阵CO2激光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3次;生物反馈治疗组20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国际尿失禁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及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分。 结果治疗后,激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疗效强于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ICI-Q-SF、I-QOL、FSFI评分均得到改善(P<0.01);与生物反馈治疗组比较,激光治疗组I-QOL、FSFI增加更显著(P<0.05),ICI-Q-SF评分明显降低(P<0.01)。3例患者治疗时述阴道烧灼感,休息后好转,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尿急,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后自行恢复,整个治疗过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点阵CO2激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性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受体阻滞剂单用或联合M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BPH患者夜尿增多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明显夜尿增多症状的BPH患者54例,年龄4068(53.4±12.1)岁。入选标准:前列腺体积≥20 ml,夜尿≥2次。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试验组(26例),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单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试验组26例行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夜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的夜尿次数、OABSS总分、QOL评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间夜尿次数、OABSS总分、QOL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受体阻滞剂单用或联合M受体阻滞剂均能改善BPH患者的夜尿增多症状,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用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PS/IC)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1例BPS/I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44例,男7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32个月。对照组采用单纯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组在膀胱灌注的基础上运用微波热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评分(ICSI/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和VAS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CSI、ICPI、PUF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7.3±3.3) vs(10.7±2.5)、(5.2±3.5)vs(7.5±3.5)、(19.6±3.4)vs(22.3±4.7)、(5.0±0.7)vs(5.8±1.1),P值均<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微波热疗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治疗BPS/IC的疗效肯定,适合广泛开展,为临床治疗BPS/IC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1287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患者8例,外院PCNL术后出血转院5例。均为男性。年龄27~79岁,平均45.1岁。13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时机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肾动静脉瘘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者8例。13例患者栓塞15min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完全栓塞。术后3d肉眼血尿均消失。13例患者栓塞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4~60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血肌酐、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正常,无再发出血,1例患者49个月后右肾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术中肾血管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网片移位侵蚀膀胱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提高对网片侵蚀膀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的认识。方法我科收治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网片侵蚀膀胱男性患者2例,主诉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入院CT分别提示盆腔恶性肿瘤及膀胱壁炎性肉芽肿改变。2例行膀胱镜检见向膀胱内突出的肿物和网片,转开放手术见网片侵蚀膀胱及周围组织,切除网片及肿物,送活检。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网片侵蚀膀胱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慢性肉芽肿性炎,膀胱造影无膀胱瘘。2例分别随访1年和8个月,未见血尿、肿物复发。结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网片侵蚀膀胱罕见,临床上表现为血尿、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瘘、盆腔或膀胱肿物等症状,诊治较为复杂,术前难与膀胱或盆腔肿瘤鉴别,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依靠膀胱镜检和活检,手术治疗方式取决于网片侵蚀膀胱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P-43在31例IC/BPS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入院时对全部病例进行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和盆腔疼痛、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评估GAP-43的表达与IC/BPS患者症状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31例IC/BPS患者中,ICSI 13~19分,平均(16±3)分;ICPI 7~16分,平均(12±1)分。PUF 16~25分,平均(20±2)分。症状总分37~57分,平均(46±4)分。IC/BPS患者膀胱组织中GAP-43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评分为0~6分,平均(5.2±0.3)分。GAP-43在IC/BPS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ICSI+ICPI、PUF、ICSI+ICPI+PUF)之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469、0.611、0.42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39、0.008)。 结论GAP-43在IC/BPS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GAP-43在IC/BPS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和禁忌证。 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80例PCNL患者临床资料,已排除脓肾结石患者,根据是否留置肾造瘘管分组:患者术后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同时留置肾造瘘管40例(传统PCNL组),术后只留置双J管,无留置肾造瘘管40例(无管化PCNL组)。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肾和输尿管结石位置和结石负荷、肾积水直径、总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等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VAS)试验组比对照组低(3.4±0.9 vs 5.6±1.4),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缩短(7.9±1.4 vs 8.8±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管化PCNL治疗非脓性肾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可行,且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51例BPS/I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采用单纯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组在膀胱灌注的基础上运用电针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评分(ICSI/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和VAS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CSI、ICPI、PUF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BPS/IC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手术前评估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SUI患者32例(SUI组),同时选取32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对照组及SUI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在不同状态下(静息、Valsalva动作)膀胱颈位置、尿道、盆膈裂孔、耻骨内脏肌形态等参数,同时比较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手术(TVT-O)手术前后患者膀胱颈、尿道等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术后吊带在不同状态下的移动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UI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显著性增大,尿道长度显著性缩短,尿道漏斗形成率也显著增高(P<0.05);SUI组手术前后比较,TVT-O术后患者尿道长度在静息及Valsalva动作下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5),并接近对照组(P>0.05);TVT-O手术后患者尿道旋转角接尿道口漏斗形成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但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可用于女性SUI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及TVT-O吊带位置形态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