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α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及单用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α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方式,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排尿评分、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OABSS评分为(7.2±1.5)分,研究组患者治疗后OABSS评分为(4.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0%(P0.05)。结论在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用坦洛新与联合托特罗定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具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9例,给予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坦洛新),试验组31例,给予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坦洛新+托特罗定)。用药6w后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最大尿流率Qmax的测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IPSS、QOL、Qmax分别为17.3±4.0、3.5±0.6、13.5±2.1,试验组IPSS、QOL、Qmax分别为14.0±4.3、3.3±0.7、14.1±1.6,进行均数t检验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受体阻滞剂联合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用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氢克尿噻联合坦索罗新治疗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BPH/LUTS)患者夜尿增多的疗效。方法将82例BPH/LUTS夜尿增多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给予坦索罗新(0.2mg/d),另一组患者给予双氢克尿噻(睡前8h25mg)联合坦索罗新,两组患者分别治疗6周后,记录患者尿量、QOL评分、IPSS评分。结果双氢克尿噻联合坦索罗新组与单用坦索罗新组比较,夜尿次数、夜间尿量明显减少(P0.001),白天尿量增加(P0.001),IPSS、QOL评分改善更明显(P0.001),而总尿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氢克尿噻联合坦索罗新治疗BPH/LUTS患者夜尿增多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和评价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组)给予拜阿斯匹林口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B组)改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为美托洛尔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有效率为90%,常规治疗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减少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姜涛  王永辉  高军 《中国综合临床》2017,(11):1018-1021
目的 分析留置双J管所致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联合α受体阻滞剂与M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泌尿外科手术术后留置双J管12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对照组(未给予任何药物干预,30例)、治疗A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30例)、治疗B组(口服索利那新5.0 mg,30例)、联合组(联合坦索罗辛0.2 mg+索利那新5.0 mg,30例),后3组服药均为1次/d.记录术前、术后1、4周各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命质量评分(QOL)和可视疼痛量表评分(VAPS)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联合组术后4周IPSS总评分[(8.21±2.36)分]、对照组[(13.68±3.65)分]、治疗A组[(12.59±3.76)分]、治疗B组[(12.39±4.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905,P〈0.05),且术后4周联合组 IPSS 总评分均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 均〈0.05);联合组术后4周 QOL 评分[(1.52 ± 0.99)分]、对照组[(2.86 ± 1.14)分]、治疗 A 组[(2.69 ±1.21)分]、治疗B组[(2.74±1.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3.725,P〈0.05),且术后4周联合组QOL评分均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均〈0.05).各组间VA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泌尿系手术后留置双J管所致LUTS患者联合给予α受体阻滞剂与M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对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19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A组(非那雄胺治疗组,n=70)、B组(α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n=62)、C组(联合治疗组,n=66)。观察3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B超测残余尿量及前列腺体积。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后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前列腺体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治疗后的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前列腺体积明显减小(P<0.01)。结论联合用药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68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判定,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R、SBP及LVEF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能改善心功能,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中心2010年5月2012年5月心血管神经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使用大剂量谷维素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谷维素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上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究慢性心衰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抽取60例作为研究,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8例患者,研究组3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实施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临床有效性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0.23±4.56)%,优于对照组,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35.98±3.73)mm、(39.38±3.76)mm,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研究组较低,分别为(4.09±1.39)mg/L、(29.89±1.06)pg/mL、(137.68±2.03)pg/mL,组间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研究组临床有效性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经过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DHIC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口服赛洛多辛,试验组口服米拉贝隆和赛洛多辛,共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排尿日记、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结果 最终对照组18例,试验组19例完成随访。治疗后,对照组每日夜尿次数、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每24小时排尿次数、每日夜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每日尿急评分、OAB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每24小时排尿次数下降值、每次排尿量下降值、每日尿急评分下降值、OAB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心率增快、排尿困难、血压升高、胃部不适、体位性低血压、逆行性射精等,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DHIC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赛洛多辛,且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托特罗定联合盆底神经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73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托特罗定组口服托特罗定2mg/次,2次/d,疗程4周;联合治疗组口服托特罗定2mg/次,20:/d,加用盆底神经电刺激治疗,隔日1次,疗程4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减轻(P均〈0.05)。两组之间比较,在减轻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及夜尿次数指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治疗组在减少每日排尿次数[(5.6±0.1)次]及每次排尿量[(248±14.6)ml]的增加方面优于托特罗定组[(7.6±0.3)次、(207±1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盆底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女性OAB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用托特罗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女性OAB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疗程4周。以患者治疗前后OABSS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quality of life,QOL)为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OABSS、QOL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气虚下陷型OAB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注悬浮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素两种方法对晚期尿毒症合并贫血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差异。方法对45例晚期尿毒症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组(Ⅰ组)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Ⅱ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差异。结果在Ⅰ组和Ⅱ组患者之间,体力水平和日常活动的改善几乎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1 vs 5.3±2.3和7.5±2.47vs7.1±2.6,t=0.6和t=0.2,P〉0.05)。但在Ⅱ组患者,总生存质量的改善显著优于Ⅰ组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3.4vs3.1±1.6,t=2.3,P〈0.05)。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合并贫血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各种类型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用单药和添加治疗各类癫痫患者88例,添加组39例,在原有抗癫痫药基础上,按成人每日0.5~1.5g,儿童15~30mg·kg^-1·d^-1,于早、晚两次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单药组49例,成人起始剂量为每日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0.5g,每周增加剂量不超过0.5g,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2.0g;儿童按15~30mg·kg^-1·d^-1,最大不超过40mg·kg^-1·d^-1。服药24周根据发作频率减少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治疗总控制率为43.2%,总显效率为23.9%,总有效率为81.8%,无一例出现发作次数增多。单药治疗组控制率为51.0%,显效率为22.4%,总有效率为83.7%;添加治疗组控制率为33.3%,显效率为25.6%,总有效率为79.5%。两组相比,单药组治疗效果略高于添加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药治疗疗效较为明显者为失神发作、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而局灶性发作仅占50.0%;添加治疗组其疗效较为明显者是继发强直阵挛性发作(90.0%)。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昏、体重增加、嗜睡、脱发、血小板减少、一过性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多数患者反应较轻,只要从小剂量开始,加药速度慢,注意肝功能等检查,就能够坚持服药。虽然此药比较安全,但在发育期女性及孕妇中应用仍然要慎重。随访一年以上患者依从性较好。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依从性,是较理想的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15.
靳红  斯锞 《华西医学》2011,(2):189-191
目的 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月10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DGP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莫沙比利5 mg,3次/d,4周,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埃索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0 g,12次/d)2周.B组采用莫沙比利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并发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前列腺电切术的可行性。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膀胱肿瘤并发BP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点切术及前列腺点切术。观察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评分(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手术中、后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冲洗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PSS明显比对照组低,QOL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Qmax明显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冲洗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导尿管时间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3/25)明显比对照组28.0%(7/25)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8.0%(2/25)明显比对照组20.0%(5/25)低(P0.05),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晚(P0.05)。结论膀胱肿瘤并发BPH患者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前列腺电切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方式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组(B组)及适宜剂量华法林治疗组(C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分析各年龄亚组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B组在2周和6周后血浆LPA含量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A组中〈60岁年龄亚组血浆LPA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他曲个年龄亚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B组的〈60岁和60~75岁年龄亚组的血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75岁年龄组在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变化;C组符年龄亚组的山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段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有不同影响。小于60岁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60~75岁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大于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适宜剂量的华法林(INR1.5~2.1)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对照添加治疗,从我院癫痫病人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确诊为难治性癫痫患者52例,随机分配入氟桂利嗪添加活疗组(n=26)与安慰剂组(n=26)。疗程1月后,分别比较两组疗效差别及每组自身治疗前后差别。结果两组于受试期结束后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P〈0.05)。治疗组在第二周末、第四周末与基线期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2.81,P均〈0.05)。结论氟桂利嗪作为难治性癫痫的添加治疗有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逼尿肌乏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并发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急性尿潴留的BPH病人46例,根据术前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分为A组(Pdet 1.1~4.0kPa,31例)和B组(Pdet 0~1.0kPa,15例),两组均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膀胱造瘘术,术后3个月随访病人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A组26例术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5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为83.9%;B组7例术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8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01,P〈0.05)。两组平均最大尿流率较术前升高,平均残余尿量、IPSS和QOL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7.14~29.17,P〈0.01)。结论逼尿肌轻度受损的BPH病人行TURP加膀胱造瘘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39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39例),另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两周。在治疗前、后测定LPA和hs-CRP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A,B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和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LPA和hs-cRP含量与爱登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NDs)呈正相关;A,B两组治疗后血浆LPA和血清hs-cRP含量和NDS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血浆LPA和血清hs-CRP含量的差值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和血清hs-CRP,并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