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0年4月~2018年4月手术病人258例,愈合不良组86例,为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人,对照组172例,为同期切口愈合良好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年龄70岁、女性、复合手术、术前备皮、可吸收缝线使用、医用手术薄膜的使用率、缝合皮肤前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术后射血分数40%、急诊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乳内动脉使用、中量心包积液、术中体温34℃、手术时间4小时、体外循环时间2小时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性别、年龄70岁、复合手术、术前备皮等因素与切口愈合不良无明显相关,营养不良、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时机、切口局部环境等为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CABG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CABG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死亡1例,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至2007年12月21例接受心脏移植术患者的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排斥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改变.结果 9例患者长期存活;死亡原因主要为非特异性移植物衰竭及猝死;环孢素为心脏移植术后的主要免疫抑制剂;4例长期存活者中没有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其余5例存活者在移植术后第1年出现超过2次需要处理的排斥反应;左心室功能检查提示仅1例左室射血分数为45%,其余基本正常;冠状动脉造影除1例左前降支狭窄75%外,其余无明显内膜增生.结论 积极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血管病变有利于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4.
纳米碳聚氨酯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特殊的纳米结构和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磁学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诱人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纳米碳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并对纳米碳聚氨酯复合材料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因其优越的生物学性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明确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对1992年4月至2000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心脏移植超过10年的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移植物血管病变,且10年后4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全部﹥50%并心功能良好。其中1例存活时间超过了18年,是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也是亚洲现存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结论心脏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维持其供体心脏的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功能是可能的,术后移植物血管病变是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积极地预防有利于心脏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危重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OPCABG后患者319例,其中非危重冠心病168例,危重冠心病128例,比较二者AF的发生率.危重冠心病患者OPCABG后发生AF37例,为病例组,未发生AF 91例,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引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筛选其A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国 OPCABG后,危重冠心病患者AF的发生率为28.90%,明显高于非危重冠心病患者AF的发生率19.05%.其中危重冠心病OPCABG后患者,年龄≥70岁、左室射血分数≤40%、左房内径≥40 mm、AF病史和术前应用胺碘酮为其AF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危重冠心病患者单纯OPCABG后AF的发生率较非危重冠心病患者高;危重冠心病OPCABG后AF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左室射血分数≤40%、左房内径≥140 mm和AF病史;而术前使用胺碘酮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输注供者凋亡细胞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凋亡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心脏移植前经门静脉输注供者来源的凋亡脾脏细胞;C组为免疫抑制剂组,移植前后给予CsA.观察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IL-2、IL-10及TGF-β1含量,并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判定耐受是否具有抗原特异性.结果 B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A组显著延长,排斥反应程度减轻,受者对供者产生抗原特异性耐受;C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最长,但其免疫抑制作用缺乏抗原特异性.在心脏移植术后B组血清中IL-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IL-10及TGF-β1显著升高.结论 通过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的方法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并且此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IL-10及TGF-β1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高危左主干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高危左主干狭窄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手术的病例,手术均采用不停跳CABG手术,术前安装IABP的共有56例。同时统计在我院接受CABG手术围手术期紧迫情况下安装IABP的病例,共有16例。比较这两组病例术中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比例,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术中紧迫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防组少于紧迫组;预防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紧迫组。紧迫组术后2d c Tn I高于预防组。结论:在高危左主干病变CABG手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