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单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CT扫描是目前检查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常作为器质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在颅脑疾病。正确地评价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有益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的优化和早期诊断。因此,我们从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筛选CT资料完整的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6例,男…  相似文献   
2.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王铁刚  刘增品  赵林  王藏海 《临床荟萃》2007,22(18):1318-1319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肝静脉回流不畅所造成的瘀血性肝肿大和门静脉高压症候群。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BCS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尤其近10多年的发展,BCS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BCS的首选方法。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22例B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资料与方法将1081份正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类型,与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类型进行对照。结果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A1优势型45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A1优势型和其他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左侧A1优势型(33例)约为右侧A1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A1优势型与右侧A1优势型比(11.19%/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一侧A1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8,P=0.002)。结论一侧A1优势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一侧A1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增大更易形成动脉瘤。对发现的此种血管模式应随访。  相似文献   
6.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解剖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解剖学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滴注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9例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预后良好。结论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可有效治疗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从单纯栓塞术逐渐转移到瘤颈重塑技术,我们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腰夹脊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布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表面肌电中位频率斜率(MFs)。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表面肌电MFs均升高,且观察组表面肌电MF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棒击推拿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有效,但与电刺激生物反馈的联合治疗方案尚未见报道。目的:评估棒击推拿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9月在大庆市中医医院女性康复门诊就诊的尿失禁确诊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接受棒击推拿及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20 d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接受盆底肌表面肌电图检查、1 h尿垫试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及改良牛津肌力分级测试,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0 d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及疗效,并在疗程结束后6,12周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1)治疗20 d后,两组患者在表面肌电、1 h尿垫试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评分及牛津肌力分级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67%),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经过6,12周随访,治疗组的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依旧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棒击推拿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频率及程度,提高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功能,且棒击推拿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还能改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伴随症状,维持更长的治疗效果;(5)此外引入神经肌肉电生理指标评估疗效较为客观,棒击推拿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尿失禁的治疗方案,有一定深入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