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子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GLA)穿EH及贲门位置正常作为EHOH诊断标准,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分别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结果 5例横断位均显示EH膈上大小不等囊状脂肪密度影,其中椭圆形2例、类圆形2例及分叶形1例,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有强化;1例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例伴小网膜转移,3例伴腹腔积液;2例判断准确.5例MPR直观显示脂肪囊与腹腔脂肪相连,4例GLA穿EH,主干僵直和食管支附近呈“∩”形特征形态;5例均作出准确诊断.结论 MSCT MPR清晰显示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及GLA穿EH的形态特征,对EHOH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滑脱前期腰椎弓峡部裂(slipping prophase lumbar spondylolysis,SPLS)常规影像检查表现,探讨其诊断策略.方法 收集经影像诊断明确的SPLS患者69例,均因腰腿痛首诊,分别做了不同种类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检查前均无临床提示.分析SPLS常规影像学表现,计算X线、多层螺旋CT(MSCT)和MRI首诊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69例患者中,31例摄X线正侧位片,其中5例同时加摄双斜位片;33例行腰椎间盘MSCT扫描,其中24例及时做了补充扫描;5例行MRI常规扫描.X线、MSCT和MRI首诊率依次为:61.3%(19/31)、72.7%(24/33)和20.0%(1/5).SPLS常规影像表现为:椎弓峡部变细,X线可见透亮线影;MSCT下位椎体上关节突附近发现碎骨块和椎管矢状径增大;MRI峡部皮髓质信号欠连续.结论 SPLS常规影像检查表现隐匿,敏感而及时地发现其蛛丝马迹并进一步做MSCT容积扫描多方位重组或反机架层面扫描是防止SPLS漏诊的关键;后者因其低耗、低辐射和高诊断率,可以作为SPLS筛选和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裂畸形的CT、MRI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3例CT、MRI发现的脑裂畸形影的像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6天-56岁,平均25.3岁.CT 检查10例,MRI 检查4例,CT+MRI 检查3例.结果 本组13例均为单侧单条脑裂畸形,其中分裂型脑裂畸形5条(29.4%),融合型脑裂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轴向负荷(axial compression in extension,ACE)检查对下腰椎椎间孔(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LIF)狭窄神经根(nerve root,N)卡压关键性数据(critical dimensional,CD):椎间盘后缘高度(h)、LIF高度(H)及其与N分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资料与方法对30例伴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患者行常规MSCT仰卧腰大肌放松体位(psoas-relaxed position,PRP)扫描后作ACE检查,分别在中央和旁中央矢状重组像测量h和H并观察N毗邻关系,将其分成0~Ⅲ4级,以Ⅱ~Ⅲ级及h和H均分别<4 mm和15 mm临界值判断为LIF狭窄N卡压。结果 30例中PRP无椎间盘膨隆或突出(A组)36个平面CD显著高于伴椎间盘膨隆或突出(B组)54个相应平面;ACE后CD均减小,其中L4~5平面变化最大,L5~S1平面变化最小;降低到临界值以下A组5个平面,B组23个平面(t=6.88,P<0.01)。A、B两组CD低于临界值Ⅱ~Ⅲ级N数PRP分别为:10根和28根(t=4.81,P<0.05)...  相似文献   
6.
胸部体检人群气管憩室变化的MSCT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随访观察胸部体检人群气管憩室(TD)的MSCT表现变化,探讨其机制及意义。方法:搜集行胸部CT健康体检及MSCT随访复查的78例TD患者,对比观察憩室大小、分隔、憩室气管间隔(DTS)、憩室气管间气瘘管(AFDT)、气管指数(TI)及肺大泡改变。结果:TD位于气管右侧75例,左侧3例。随访复查显示TD体积增大者明显多于TD体积缩小者(χ^2值=4.51,P<0.05);首次检查和随访复查中,TD体积增大组与缩小组间的TD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5、5.72,P<0.05)。24例出现分隔,6例增粗,3例变细,11例变形。41例DTS宽度、长短或弯弧形态发生变化;首次检查和随访复查中,DTS宽度增大组与缩小组间的DTS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4.87,P<0.05)。29例(37.18%)显示AFDT,复查消失9例,再现5例,走向变化17例。AFDT倾斜角随访变化量矢状面明显大于横轴面(t=6.35,P<0.05)。32例CTVE显示内口,最多者5个,随访消失3个,增多5个。44例TI比值增大患者中,31例TD增大,28例DTS变薄,32例AFDT形态走向发生变化,5例TD伴感染表现,6例新出现肺大泡。结论:TD形态和结构随访均可发生变化,关注TD变化有助于协同评估肺功能变化,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转移瘤和结核为腹腔弥漫性淋巴结肿 (ab domendiffuselymphnodeswell,ADLNS)的常见病因 ,原发灶不明时ADLNS常易混淆而延误诊断 ,本组有 8例初诊不明 ,有关此类影像学报道不多。鉴于此 ,我们回顾分析42例ADLNS的影像与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其分布规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和通医附院近 4年间收治的ADLNS 42例 ,男 2 7例 ,女 15例。年龄 15~ 77岁 ,平均49 3岁。其中淋巴瘤 15例 ,经骨髓穿刺 10例和淋巴结活检 5例证实。转移瘤 2 3例 ,12例原发灶明确 ,7例随访中找到原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奇静脉食管隐窝(AER)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pography, MSCT)不同测量方法优劣。方法 收集中老年人群MSCT胸部体检资料,依据有无右侧肺气肿分成两组,右侧肺气肿分轻、中、重三度。AER宽度测量:方法1:胸椎前缘平行于基线的切线与右主支气管后壁间距为W1;方法2:切线与AER前壁间距为W2。深度测量:方法1:AER顶点到胸骨后缘中点和胸椎前缘凸点连线间距离为D1;方法2:与胸椎正中矢状线间距为D2。AER顶点过连线为深型,否则为浅型。AER径线大小比较行t检验,与肺气肿程度相关性及其分级关系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肺气肿组深型AER(41例)的W2平均值为(25.78±9.77)mm,显著大于W1平均值:(23.15±8.11)mm(t=4.39,P<0.05);W2与肺气肿程度呈正相关(r=0.316,P<0.05),且与其分级显著相关(F=5.85,P<0.05)。肺气肿组深型AER(41例)的D2平均值为(9.84±4.01)mm,显著大于D1平均值:...  相似文献   
9.
多平面间隔型脊柱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多平面间隔型脊柱爆裂骨折(mutilevel non-continuous spinal burst fractures,MNSBF)的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资料与方法 从821例脊柱骨折病例中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MNSBF 15例,均为2个节段单椎体骨折,对比分析2处骨折椎体形态特点和脊柱稳定性,结合致伤方式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 15例中9个腰2平面以下骨折椎体以扁平状压缩为主,均伴Ⅱ-Ⅲ度椎管狭窄,至少3处缺乏神经根症状;21个腰2平面及以上椎体骨折11个楔形压缩为主,10个呈楔并扁平状压缩。16处伴椎管狭窄,12处伴神经根症状,6处神经根症状被掩盖。结论 脊椎骨折形态及脊柱稳定性与骨折部位有关。轴向高能量冲击载荷是产生脊柱爆裂骨折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脊柱移行段高度屈曲和椎体生物力学性质差异为产生跳跃骨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2例经上臂静脉快速注气加压滴注增强造影时形成的一种可能导致假阳性诊断的伪影──下腔静脉假性瘤栓之CT征象、产生机理以及与下腔静脉癌栓鉴别要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CT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