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4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并计算125I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器官和组织接受的吸收剂量及有效剂量方法。方法 60Co γ射线开展TLD稳定性等相关性能实验。用125I粒子源照射一组TLD片,建立空气比释动能标准剂量曲线。将TLD片分别贴在粒子源植入过程中职业人员铅衣内外甲状腺等13个部位,测量平均吸收剂量,计算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3例前列腺癌粒子源植入术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2~3.80 μGy,有效剂量0.06~1.81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35 μGy,有效剂量0.02 μSv,屏蔽65.9%以上γ射线。3例脑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23~11.31 μGy,有效剂量0.88~4.07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22 μGy,有效剂量0.09 μSv,屏蔽54.5%以上射线。3例肺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3~14.78 μGy,有效剂量0.35~7.59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4.09 μGy,有效剂量0.22 μSv,屏蔽58.4%以上射线。2例纵隔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为0.06~74.91 μGy,有效剂量0.83~17.9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10.29 μGy,有效剂量0.50 μSv,屏蔽85%以上射线。1例卵巢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9~14.29 μGy,有效剂量2.40~4.50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7.77 μGy,有效剂量0.12 μSv,屏蔽33.4%以上射线。植入1例眼睛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为2.20~39.84 μGy,有效剂量4.48~10.0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5.19 μGy,有效剂量0.16 μSv,屏蔽54.6%以上射线。结论 用TLD监测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剂量的方法简单易行,是保护近距离植入粒子源治疗中医务人员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入放射学(IVR or IR)属微创医学的范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Seldinger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以X射线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引导下,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对某些疾病进行非外科手术治疗、明确病变性质和取得组织学、细菌学以及生理、病理、生化等资料的一门崭新学科[1].其诊疗范围广、创伤性小、合并症少、精确度高、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遍布全身各个系统.然而介入放射诊疗过程中,职业人员必须在床边进行操作,在X射线显像监视器的监视下完成,具有距离X射线管近、时间长、不易防护等特点,致使介入放射程序中职业人员在放射诊疗过程中接受辐射剂量高于常规放射诊断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而手部是介入职业人员受到射线照射最直接的部位之一,双手置于X射线下进行操作,距X射线管较近且手部由于精细操作的要求,往往难以穿戴铅手套进行屏蔽防护,所以介入放射学程序中职业人员的手部健康监护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职业人员的手部所受剂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天然环境电离辐射外照射剂量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及其所致的居民剂量。测量仪器是国产FD-7l型闪烁辐射仪和美制RSS-111型高压电离室。室外调查点共38611个, 室内点共53952个,道路共37727个。相应的天然γ辐射水平人口加权平均值分别为8.03×10-3Gyh-1、11.95×10-3Gyh-1和7.95×10-3膏Gyh-1室外宇宙射线电离成分空气吸收剂量率人口加权平均值为3.30×10-3Gyh-1,室内为3.00×10-3Gyh-1.天然外照射所致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为952μsv,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为9.6×10-3man·sv,天然γ辐射对有效剂量当量的贡献占72%,宇宙射线电离成分占28%。  相似文献   
4.
辐射着色胶片XR-RV3和EDR2的剂量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两种用于介入放射学程序中患者峰值皮肤剂量测量的胶片性能,包括胶片的灰度随时间变化、灵敏度、能量响应、剂量响应等特性。方法 分别在60、80、100、120和140 kV 5档管电压下自由空气中照射GafChromic XR-RV3 胶片和KODAK EDR2胶片800 mGy剂量,测量结果归一到80 kV分析胶片的能量响应。在模体上用80 kV管电压分别照射两种胶片0.025~10 Gy剂量,分析胶片的灵敏度和剂量响应。采用Epson V750平板扫描仪对两种胶片进行扫描分析,分别测量图像的红、绿、蓝3色通道的像素值。结果 在灰度随时间变化上,XR-RV3胶片在照射后的24 h内灰度的变化为2%,在72 h内为4%,在6周内为6%;低剂量时EDR2胶片比XR-RV3胶片更灵敏;能量响应方面,在放射诊断能量范围内,XR-RV3胶片的能量响应在9%以内,EDR2胶片的能量响应在23%以内;在0.025~10 Gy的剂量范围内,对于XR-RV3胶片,红光通道随剂量的变化曲线的响应最明显。对于EDR2胶片,3种颜色通道的像素值曲线重合,EDR2胶片在接受剂量超过500 mGy时达到饱和。结论 XR-RV3胶片在灰度变化、能量响应、剂量响应等方面要优于EDR2胶片,非常适和用于介入放射学程序中患者峰值皮肤剂量的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医学放射学质量保证国内外发展的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
风险管理及其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风险管理在航空、航天、核电等复杂工业系统中已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和效益;而其在医疗器械中应用却刚刚开始.通过参加2000-2003年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七国合作研究项目,我们对我国二个工厂制造的两种型号钴-60放射治疗机进行了概率风险评价研究,发现工业上应用的一些典型的风险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分析;并发现由于医疗器械的某些特殊性质,需要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或者需要研究新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测定冠脉造影、肝动脉造影、射频消融、脑动脉造影等介入程序中对患者主射束皮肤剂量分布和最大皮肤受照剂量,了解患者皮肤能否发生确定性效应。方法在冠脉造影、肝动脉造影和射频消融3种手术曝光前每个患者背部放9个测量点,每个点2片LiF(Mg,Cu,P)剂量片;脑动脉造影曝光前患者正、侧位各放1个测量点。手术后进行TLD测量。结果肝动脉造影手术时,患者皮肤最大吸收剂量为1683.9mGy,平均吸收剂量607.3mGy;脑动脉造影正位时最大值可达959.3mGy,平均值418.8mGy;侧位最高达704mGy。平均191.52mGy;射频消融最高值为853.8mGy。平均219.7mGy;冠脉造影最大值为456.1mGy,平均227.6mGy。结论本实验结果是对皮肤最大剂量的一种估计值,尚不能精确提供患者皮肤受照的最大值。因为剂量片布放不够密集,可能没有包括很小的高剂量部位。  相似文献   
9.
X射线照射量(治疗水平)标准装置的研究和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X射线照射量(治疗水平)标准装置是由标准剂量仪,X射线照射源,测量车、定位系统及其辅助设备组成,本文作者主要介绍标准装置各个部分的构成及技术参数,该标准装置于1991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尔后,正式开展放射仪表的检定和校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辐射防护领域,运行实用量用于估算防护量,是场所剂量监测中的重要量值。随着电离辐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的扩展,现行运行实用量在估算防护量的过程中出现局限。ICRU第95号报告提出了新的运行实用量体系,在定义方式和模体上与防护量相统一,在更广泛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中实现了对防护量的更好估算。本文重点关注新运行实用量体系在模体应用、转换系数更新、监测仪器的设计和校准等方面对场所剂量监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