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自2019年12月发现以来,目前正呈蔓延之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进一步做好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笔者结合相关重要国家文件、国家标准和参考文献以及本单位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工作中的体会,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影像学检查与感染防控的工作方案,本研究重点介绍影像学检查的质控方案,包括影像学检查技术和CT诊断要点;以及感染防控的质控方案,包括科室环境和布局防控要求,登记人员、技师、医师和护师岗位防控要求,设备和环境防控要求,"感染防控防护级别"和"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两个附录。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 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 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MR对比剂空间分布情况;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MVD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MR对比剂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瘤内部MR对比剂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瘤边缘早期强化率(△SI)显著高于瘤中心;所有病灶ΔSI边缘、ΔSI中心均高于ΔSI瘤旁,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密切相关,可根据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推测癌灶的微血管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以评估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耳CT与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融合的可行性以及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 对20例(40耳)双侧内耳及内听道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扫描,并应用西门子图像融合软件将CT与MRI图像进行配准、融合,然后半定量评价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和内听道结构的显示能力.结果 CT与MRI融合可有9种融合模式,在不同融合模式的图像中CT不反相+MRI反相对骨迷路显示最清晰;CT反相+MRI不反相、CT反相+MRI伪彩对膜迷路显示最清晰、立体感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与MRI均反相对面神经、听神经及蜗神经显示最清晰、最直观、立体感最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反相+MRI不反相、CT伪彩+MRI反相对蜗孔处蜗神经显示最好.结论 CT与MRI图像可以进行精确配准和融合,不同模式融合图像对内耳不同结构的显示清晰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开口及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心肌首过灌注的差异.方法 搜集2013年1月至9月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6例,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于高位12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行轴位扫描,应用东芝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前降支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分析,将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与正常组冠状动脉的舒张期和收缩期心肌灌注校正值(c-MP)进行比较,分析冠状动脉变异对心肌首过灌注的影响.结果 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舒张期和收缩期c-MP值均低于正常组;单纯性的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与正常组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的c-M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的首过灌注效应的初步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前降支瘘的供血区情况,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的患者舒张期和收缩期的c-MP值均减低,当存在前降支肺动脉瘘时,前降支支配区心肌的首过灌注减低,是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31例拟接受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8例,女23例;年龄18~64岁,平均42岁,结节大小0.6~2.4cm,均为单发,平均(1.3±0.3)cm。采用SiemensAcusonSequoia512超声仪,15L8W 宽频线阵探头,首先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每个甲状腺结节的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结节周边及内部血供情况。然后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CPS),其中探头发射频率7.0MHz,机械指数(MI)0.1~0.2,造影剂SonoVue,配置前为白色冻干粉,加入5ml生理盐水振摇后,形成乳状微泡悬液。经浅静脉团注2.4ml,随后注入5ml生理盐水冲管。注射造影剂后即刻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扫查甲状腺结节,记录动态图像。后期应用TomTec分析软件分析,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消退时间等。结果 二维超声表现:19例形态不规则,12例形态规则;17例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16例可见细小钙化点。彩色多普勒表现:22例肿瘤内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6例可见增粗的血管伸入病灶内,3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常规超声诊断14例为典型的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表现:10个结节直径0.6~1.0cm,注入造影剂后整体呈弱增强,形态不规则,结节无明显包膜;15个结节直径1.0~2.0cm,注入造影剂后结节周边可见造影剂进入,中央部分仅见星点状造影剂进入,呈不均匀弱增强;6个结节直径大于2.0cm,注入造影剂后结节整体呈明显不均匀弱增强,可见星点状造影剂进入。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1例乳头状癌始增时间晚于周边甲状腺组织,增强程度低于周边甲状腺组织,而消退时间早于周边甲状腺组织,呈“慢进快出”,且增强程度较弱呈不均匀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CT在腰椎疾病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腰椎各种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据文献报道,采用与椎间盘层面平行的逐层扫描技术有10%~20%的误、漏诊率,特别对早期椎体峡部及椎管病变等漏诊率更高.多层螺旋CT(MSCT)弥补了以往常规CT的不足,改变了CT对腰椎的扫描方法及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1-2].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以及对腰椎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16层螺旋CT腰椎扫描方法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CT在腰椎疾病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腰椎各种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据文献报道,采用与椎间盘层面平行的逐层扫描技术有10%~20%的误、漏诊率,特别对早期椎体峡部及椎管病变等漏诊率更高.多层螺旋CT(MSCT)弥补了以往常规CT的不足,改变了CT对腰椎的扫描方法及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1-2].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以及对腰椎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16层螺旋CT腰椎扫描方法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