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4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91篇
医药卫生   448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奥氮平片口服,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及精神行为状态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治疗后,两组言语能力、运动能力、智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缓激肽(BK)、β淀粉样蛋白(A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BK、Aβ、IL-6、IL-1β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进而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精神行为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讨论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获取47例早期P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情况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及炎症因子(TNF-α、IL-8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早期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差异。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降低(P0.05),IL-8、C反应蛋白、T-Tau/α-syn、P-Tau/α-syn比值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RP与P-Tau/α-syn比例组合诊断价值较高(AUC=0.931;敏感性=92.1%;特异性=78.0%)。结论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P-Tau/α-syn比值是PD早期病理改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征象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GCTTS进行回顾性研究。男6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2.5±10.1)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局灶型GCTTS 9例,病灶与腱鞘关系密切,位于手指5例,均呈≥180°包绕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其中左手1例360°包绕拇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弥漫型4例,病灶呈散在结节样或团块状分布于膝、踝关节腔及周围存在滑膜组织的间隙内。与邻近骨骼肌相比,T1WI上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为主,右髌上囊内病灶大部分囊变且T1WI上囊液呈稍高信号。T2WI/PDWI上病灶信号复杂,内见低信号区。病灶实性部分不均质强化。镜下见较多单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并见散在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GCTTS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是其病理改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血清创伤分子含量以及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和矫正畸形效果。结果椎旁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与经皮微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创伤程度相当,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改进传统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从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及课后评估和讨论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改革。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解决学生长期以来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缺乏主动参与性、探索性等问题提供一剂良方。结论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通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上的α7nAchR相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组织损伤。α7nAchR是胆碱能递质的主要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文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概述、α7nAchR结构及功能、α7nAchR的分布、α7nAchR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等方面对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探究针刺抗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