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肺癌合并肺结核手术病人52例,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术后治疗策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2例病人中,肺结核稳定期40例,活动期12例。肺叶切除40例,复合肺叶切除4例,全肺切除8例。术前接受抗结核治疗12例,术后同时行抗结核及放化疗者25例。围术期并发症7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肺癌合并肺结核首选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助放化疗及抗结核治疗。肺癌合并活动期肺结核病人,术前应至少抗结核2周。肺癌合并稳定期肺结核病人术后行放化疗同时应接受抗结核治疗,两者可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一种新型传染病。目前对COVID-19及其病原体2019-nCov知之甚少,尚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国内外尚无COVID-19治疗过程中出现AP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COVID-19并发AP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分析其致病原因,为临床医师识别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肺功能检测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危险性评估的意义。方法根据术前肺功能状况,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1.8L、一秒率(FEV1%)〈65%及最大通气量(MVV)〈80%作为中度肺功能障碍的标准,将46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n=240),B组(n=228),分别观察拔除气管插管脱呼吸机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A组与B组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增多,脱呼吸机气管插管时间显著延长,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增加,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必须了解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以便估计术后脱离呼吸机是否有困难,术前已有中度及以下肺功能损害者比肺功能正常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更多、在ICU监护时间更长,术后住院时间也更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行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疗效。方法: 收集武汉市肺科医院行纤维板剥脱术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组(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入院的74例患者)和单孔胸腔镜组(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入院的5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并发症(再次手术止血率、切口感染率、术侧胸壁感觉异常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孔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210.0(165.0,240.0)min]、术后48h引流量[585(450,813)ml]和术后住院时间[9.0(8.0,11.0)d]均低于传统开胸组[分别为270.0(210.0,330.0)min、865(695,1040)ml和14.0(11.0,16.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134.725、995.463、635.841,P值均<0.01)。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400(300,800)ml]、术后带管时间[8.0(7.0,9.3)d]、再次手术止血率[0.0%(0/58)]和切口感染率[1.7%(1/58)]与传统开胸组[分别为350(200,600)ml、9.0(7.0,14.0)d、1.4%(1/74)、4.1%(3/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774.672、U=1879.735、χ2=1.163、χ2=0.637,P值分别为0.086、0.267、0.281、0.425);而术侧胸壁感觉异常发生率传统开胸组为95.9%(71/74),显著高于单孔胸腔镜组的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34,P<0.01)。随访5个月以上,传统开胸组总有效率为93.2%(69/74),单孔腔镜组的总有效率为94.8%(5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9,P=0.928)。结论: 与传统开胸相比,单孔胸腔镜行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安全有效,且创伤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的53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16~69岁,平均36岁。病变位于右侧36例,左侧17例;合并肺结核3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标本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结核性脓胸。阐述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愈49例(92.45%)。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1.89%),为术后胸腔出血致凝固性血胸,经延长胸腔引流时间,积血溶解排出后治愈。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49例(92.45%),中转开胸手术4例(7.55%)。手术100~370 min,平均(234.53±56.06)min。术中出血量50~1400 ml,中位出血量300(175.0,402.5)ml。胸腔引流管留置3~22天,中位时间8(6.00,11.25)天。结论在围手术期评估、治疗恰当和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患者免疫系统本身存在功能紊乱或低下,且临床上常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控制疾病活动,所以患者机体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下降,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其中结核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SLE合并肺外结核并不少见,且病情重,进展快,治疗效果差,伤口不易愈合,SLE以激素治疗为主,而结核病一般不宜使用激素,治疗上存在矛盾和难度。笔者分析23例SLE合并肺外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难点、手术相关因素与时机、治疗效果,以增强对SLE合并肺外结核的认识,同时希望与临床工作者就手术治疗时机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蒋钰辉  申磊  戴希勇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2):1280-1285
目的 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胸内残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武汉市肺科医院80例行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肺恶性肿瘤者23例(28.75%),感染性肺病者57例(71.25%)。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胸内残腔分为有残腔组(29例)和无残腔组(51例),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胸内残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0例肺上叶切除者中术后发生胸内残腔者29例,发生率为36.25%。有残腔组患者发生全胸膜粘连者占72.41%(21/29),明显高于无残腔组[27.45%(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19,P=0.001);有残腔组患者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1.85L者占60.00%(12/20),明显高于无残腔组[16.6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0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全胸膜腔粘连者发生术后胸内残腔的风险是无全胸膜粘连者的7.00(1.66~29.46)倍;FEV1<1.85L者发生术后胸内残腔的风险是FEV1≥1.85L者的10.50(2.40~46.02)倍。术后有残腔组72h引流量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1380(1010,1635)ml,明显多于无残腔组患者的920(630,1150)ml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1.00,P<0.05);术后有残腔组拔管时间M(Q1,Q3)为15.0(11.5,25.0)d,明显较无残腔组[9.0(7.0,10.0)d]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5.50,P<0.05)。术后早期发生手术重大并发症者4例(5.00%),均为发生术后胸内残腔者;其中残腔感染3例,迟发性胸腔活动性出血1例。 结论 全胸膜腔粘连、FEV1<1.85L是导致肺上叶切除术后胸内残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胸内残腔在术后早期可导致胸腔渗液增多和拔管时间延长,并可继发残腔感染和迟发性胸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五种病原学检测技术在不同取材方法获取的病理标本中结核阳性率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手术并临床确诊结核的345份病例的结核病原学检查结果,以标本取材方式不同为分组依据,对各组抗酸染色涂片(AFB)、实时荧光定量PCR(TB-DNA)、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TB)、Gene-X-pert/RIF (X-pert)、结核培养(CTB)等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以临床常用的四种方法获取标本,分别为手术345例、穿刺55例、脓肿切排(简称切排)37例和收集分泌物7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手术、穿刺、切排和收集分泌物获取的标本病原学总阳性率分别为86.38%、85.45%、100.00%、85.71%;X-pert阳性率分别为86.26%、83.33%、100.00%、85.71%,五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由高到低排序各组前两名均为X-pert、TB-DNA,最低均为AFB;以手术标本结果为诊断标准,虽切排和穿刺标本CTB阳性率均高于手术标本,一致性均为中等(K=0.521、0.530),但五种病原学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0.05)。结论 病理标本中五种结核病原学检测技术检出率均与取材方法无关,提倡早期对病灶精准穿刺行X-pert、CTB检查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