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男性,53岁。1981年5月渐起腰部疼痛,同年11月因持续性有上腹疼痛,高热,黄疸,诊断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性感染,经治疗腹痛控制,但体温仍在38℃上下,腰痛加剧,腰椎X线摄片示L,骨质破坏,诊断病理性骨折,拟诊肿瘤转移,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于1982年1月23日入本院。体检:体温36.2℃,脉搏72次/分,血压110/70mmHg。慢性重病容,巩膜轻变黄染,在锁骨上查可扪  相似文献   
2.
预激(WPW)综合征引起的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常有相差大于30毫秒的周期长度(CL)突然改变。这种变化,一种原因是折返环路发生改变,如旁道同侧的束支阻滞时,折返改从对侧束支逆传,或患者同时有房室结双径路时,折返激动从房室结的快、慢径路交替下传。另一原因是折返环路不变,但环路中某一处的传导速度起变化。本文对82例WPW患者作电生理研究,用心房起搏或心房期前刺激诱发反复性心动过速。21例(26%)有周期长度突然改变。其中13例为显性WPW,8例为隐性WPW.旁道位于左侧的15例、右侧3例、间隔区2例,另1例有2条旁道。12例周期变化伴有QRS形态改变,共中11例是旁道同侧的束支阻滞所造成,另1例为双旁道。8例周期改变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患者的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可引起“心绞痛”样症状及心电图异常改变,国内已有报道,但颈椎病的类型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报道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1~1998年门诊与住院颈椎病患者2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发现颈椎病类型与异常心电图发生有密切相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重度顺钟向转位为表现的左心室肥厚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心事肥厚在心电图上呈重度顺钟向转位改变,临床上罕见,我们碰到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性,55岁。活动后胸闷、气急10余年。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节律不齐的“f”波,心房率约400次/分,心室率平均80次/分,QRS电压Ⅰ+Ⅱ+Ⅲ<1.5mV,V_1~V_6均呈rS型,Sv_1>Rv_5,Rv_3>Rv_5,Ⅰ、Ⅱ、  相似文献   
5.
一般,睡眠时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本文对1260例示有室性异位搏动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表现为睡眠时异位搏动明显增多的50例进行分析。并与50例年龄、性别和24小时室性异位搏动发生率近似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便了解睡眠时加剧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男63.2±18.7岁,女64.4±16.4岁。睡眠时,研究组每小时室性异位搏动(平均43.2±30.7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62.9±16.3次)为高。(P<0.005)。白天,研究组每小时室性异位搏动(平均45.2±13.6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平均67.7±13.8次)为低(P<0.05)。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组病例睡眠时也显示明显增多(x~2=22.1;P<0.001),而对照组减少(x~2=19.1;P<0.001)。两组夜间心率均较白天为慢,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我院1984年12月——1990年12月资料完整的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60例术前、术中、术后的(ECG)改变。资料和方法心律失常共60例,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76(38—80)岁。除1例有冠心病病史10余年、心电图曾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外,余患者均无心脏病病史。所有病例均行术前、术后 ECG 检查及术中 ECG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7.
二联吡啶酮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联吡啶酮是一不同于洋地黄和拟交感药物的强心药,它能选择性抑制心肌磷酸酯酶Ⅲ(PDE),而使心肌细胞内cAMP浓度开高,继之产生临床作用,由于它的副作用少,效果明显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溶栓治疗最早使用静脉内给药,以达到梗塞部位的心肌再灌注。1960年Bocek等曾报道AMI患者冠状动脉窦内灌注链激酶(SK)。1972年Kordendat等对狗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获得成功。1979年Rentrop等在人AMI时经冠状动脉内注入SK也可能溶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458份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所录得的173例阵发性缓慢房性心动过速(SPAT)的临床意义、心电图特征及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SPAT 是指连续搏动4次以上,而频率小于150次/分者。173例中男性76例(44%),平均年龄72岁,女性97例(56%),平均年龄73岁。根据体表心电图表现再分为房室结折返型(AVNR)共123例(71%)、窦房结折返型(SANR)24例(14%)和自发型(A)26例(15%)。分析结果,SANR 型和A 型组的脑部症状(头昏、晕厥)发生率比AVNR 型为高(P<0.01),SANR 型组的胸痛较其他两型多见(P<0.01),A 型组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延长,按病因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QT间期延长,通常称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另一类是继发性QT间期延长,常见病因有某些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等。临床以继发性QT间期延长为多见,本文着重讨论继发性QT间期延长有关的病因,临床意义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