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将62例肌瘤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甲组37例,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mg;乙组25例,每天服用成药宫瘤清3次,每次3粒。从月经第3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于治疗及治疗3个月后B超测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检查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血FSH、LH、E2、P、T、PRL,观察对药物的反应。结果:甲组半途退出实验6例,其余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闭经,痛经和下腹坠胀痛症状消失。贫血纠正。用药3个月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分别缩小了24.24%、26.90%(P<0.05)。乙组治疗期间痛经和下腹坠胀痛症状减轻,月经量减少,贫血改善,但肌瘤缩小不明显(P>0.05)。副反应甲组主要为轻度头晕食欲差,有2例轻度肝损害,乙组半途退出实验5例,余20例主要是轻度腹泻,头晕,结论:每日口服米非司酮25mg,适合于肌瘤较大和(或)严重贫血患者术前准备及围绝经期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疗效优于宫瘤清。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与宫颈妊娠的超声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与宫颈妊娠的超声声像变化特征,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下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监测价值。方法:总结1995~2005年6月本院住院诊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和宫颈妊娠病例,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追踪其临床转归及手术、病理结果。结果: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9例,宫颈妊娠5例,均由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学特征分为4型:I型为胚胎存活型(5例),II型为胚胎停育有孕囊型(2例),III型为类滋养细胞疾病型(4例),IV型为绒毛退变型(3例)。I型全宫切除3例,保守治疗2例,II型2例均行全宫切除;III型全宫切除1例,经腹宫颈切开取绒毛术1例,余2例保守治疗;IV型均为保守治疗。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下部异位妊娠能够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的超声分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估计病程及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联合使用国际子宫内膜肿瘤分析(IETA)经阴道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评估子宫内膜癌(EC)患者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侵犯,预测EC的病理分期;比较此2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83例已手术的EC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内均行经阴道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妇产超声工作经验的超声医师,掌握IETA专家小组拟定的子宫内膜病变共识的具体内容,对所有入组病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进行盲法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参考,比较分析常规超声主、客观测量法及超声造影主、客观测量法对EC病理分期的诊断符合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超声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客观测量方法对EC深肌层浸润及宫颈有无侵犯的诊断效能。 结果本研究发现IETA专家共识总结的子宫内膜厚度、病灶回声、宫腔线的形状、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处(结合带)情况、无“亮边”征及子宫内膜病灶血管模式在不同病理分期的EC中,均有较高的特异度及一致性,是预测EC较好的超声指标。超声造影主观评估法(Kappa=0.873,P<0.001)、超声造影客观测量法(Kappa=0.842,P<0.001)、IETA常规超声主观评估法(Kappa=0.811,P<0.001)、IETA常规超声客观测量法(Kappa=0.764,P<0.001)此4种诊断方法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均良好,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对EC病理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观评估法、客观评估法:(90.36%、87.95%) vs(85.54%、81.93%)]。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前后径、病灶的体积、病灶与子宫前后径的比值对预测EC深肌层浸润(浸润深度≥1/2)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945,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外缘与浆膜层的最小距离评估法诊断效能较差,AUC仅为0.414、0.462。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下缘与宫颈外口距离评估法对预测EC有无宫颈侵犯的诊断效能一般,AUC为0.521、0.559。 结论IETA经阴道常规超声声像特征与超声造影对EC的诊断及预测病理分期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对超声术语进行规范化描述,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超声造影较经阴道常规超声的诊断效能有一定程度提高,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对周围肌层及宫颈的浸润深度、侵犯范围;超声造影联合经阴道常规超声,可能达到EC早期发现、准确分期、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卵巢肿瘤的超声声像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青少年卵巢肿瘤病例195例,根据病灶超声声像特征分为囊性、混合性及实性回声肿块;按其病理类型分为瘤样病变、良性及恶性肿瘤;依据患者年龄分为0~<9岁、9~<15岁、15~19岁3组,分析不同声像类型及不同年龄段病例病理类型构成及差异。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病灶共220个,瘤样病变、良性和恶性肿瘤的个数及比例分别为38个(17.3%)、142个(64.5%)和40个(18.2%);超声诊断病灶共214个,囊性回声肿块以瘤样病变为主(51.4%),混合性回声肿块以良性肿瘤为主(83.2%),实性回声肿块大部分为恶性肿瘤(87.5%)。瘤样病变、良性及恶性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70.3mm、99.7mm及170.3mm。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为生殖细胞肿瘤(67.5%)、上皮性肿瘤(17.5%)及性索间质肿瘤(12.5%);3个年龄段病灶的病理类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少年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较高,实性回声肿块较大,血流丰富,绝大多数为恶性。大部分病例可依据其声像特征初步判断肿瘤良恶性,对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经不同治疗方式,包括羊水减量术(SA)、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BCC)和胎盘吻合血管激光凝固术(LCPV)后,供血胎和受血胎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双胎输血综合征93例,追踪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分析比较供血胎和受血胎的临床结局.[结果]不同治疗方式组中严重的TTTS(TTTSⅢ期及以上)所占比例分别是:羊水减量术组50.0%(27/54),脐带电凝减胎术组93.9%(31/33),胎盘吻合血管激光凝固术组83.3%(5/6),P<0.001,因此,3种治疗方式妊娠结局比较时仅纳入TTTSⅢ期及以上病例.SA组、BCC组和LCPV组双胎总体存活率分别是53.7%、24.2%和60.0%,P=0.002.SA组、BCC组和LCPV组分娩孕周中位数分别是31e(20+3~38+2)、28+5(20+2~38+6)和27+6((23+3~37+4)周,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SA组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是29.6%而BCC组和LCPV组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是32.3%和60.0%,P=0.410.LCPV组28周前分娩的比例较SA组和BCC组高(分别是60.0%、18.5%和48.4%;P=0.033).TTTS双胎中受血胎存活率是44.1%(41/93)而供血胎存活率是46.2%(43/93),P=0.768;受血胎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发生率是2.4%(1/41)而供血胎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发生率是11.6%(5/4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结论]胎盘吻合血管激光凝固术可提高TTTS的总体存活率;TTTS受血胎和供血胎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初始切面采集的容积数据对胎儿心脏各标准切面的显示率,探讨三维超声扫查中不同初始切面对心脏容积数据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产检的18~28孕周的孕妇60例,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及出生后随访无异常.分别以胎儿胸骨旁四腔心切面(A组)、心尖四腔心切面(B组)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C组)为初始切面,采用三维超声时-空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扫查并存储容积数据.应用软件分析容积数据,统计3组容积数据对胎儿心脏四腔心、五腔心、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出道、大动脉短轴、三血管气管、上下腔静脉纵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及动脉导管长轴等9个标准切面的显示率,比较3组差异.结果 采集104个容积数据,A组49个,B组30个,C组25个.各组对胎儿心脏9个标准切面的总显示率分别为:A组97.7%,B组94.1%,C组91.6%(PA-B-C<0.05),B组对心脏各长轴切面、C组则对心脏各短轴切面显示率较低.结论 胎儿心脏三维超声STIC扫查中,不同初始切面影响所采集的容积数据对心脏9个标准切面的显示,胸骨旁四腔心切面为最佳初始切面.  相似文献   
7.
三维超声STIC技术辅助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照引产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image correlation,STIC)判断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细节的准确性,探讨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胎儿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可疑胎儿心脏畸形、并存储完整心脏三维超声STIC容积数据、有胎儿心脏病理检查结果的病例24例;应用4DView软件多平面重建和断层显像模式分析心脏STIC容积数据;对照引产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各类心脏结构异常的细节诊断符合率。结果心脏病理解剖显示24例中有92个心脏结构异常。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心脏结构异常的细节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64.1%和97.8%;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房室连接异常、房室间隔异常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静脉与心房连接异常、动脉与心室连接异常、动脉干及分支异常的诊断,STIC技术则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 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畸形中静脉与心脏连接异常、动脉与心室连接异常、动脉干及分支异常的诊断较二维超声可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为精确诊断胎儿复杂心脏畸形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腺肌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栓塞前和栓塞后每次月经后,评估所有病人的痛经和月经量的变化,并且采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对子宫及病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时间定于栓塞前、栓塞后当天、栓塞后第5天和每次月经后.随访5~44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栓塞前痛经和月经过多17例.痛经和月经过多缓解情况为:有效15/17(88%),无效2/17(12%).彩色多谱勒超声监测发现,栓塞前病灶血流信号丰富,栓塞后当天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消失,栓塞后第5天和其后每次月经后复查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恢复.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和病灶体积在栓塞后一月开始缩小,栓塞后3个月缩小明显,此后子宫和病灶的体积维持稳定,没有变化.栓塞后发热发生率13/17(76%),阴道出血发生率为12/17(71%).栓塞后怀孕并顺产2例.[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新颖、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中期疗效显著.彩色多谱勒能量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以及有助于筛选适应症.  相似文献   
9.
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治疗,并追踪观察,追踪时间48~72个月,采用经阴道彩色超声复查,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液(51例)和聚乙烯醇微粒(直径350~700μm,59例),观察其中长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性激素变化,怀孕妊娠分娩和肌瘤的再发情况等。结果110例均进行了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月经量过多症状改善有效93/94(98.93%),压迫症状改善26/26(100%)。子宫体积减少51.5%±3.1%(t值2.861,P<0.01)。肌瘤体积减少64.2±6.6%(t值2.664,P<0.01)。栓塞前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素和雌二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栓塞后腹痛6/110(5.5%);发热90/110(81.8%);阴道出血95/110(86.4%);血尿11/110(10.0%);膀胱误栓1/110(0.9%);短暂性闭经3/110(2.7%)和卵巢衰竭永久性闭经3/110(2.7%)。手术失败率1/110(0.9%),肌瘤栓塞后2年再发率为4/110(3.6%)。栓塞后5例子宫肌瘤患者7次怀孕,其中4例患者分娩4次,同一患者先后人工流产3次,怀孕期间和分娩后,B超复查没有发现子宫肌瘤增大或出现新发子宫肌瘤。结论子宫肌瘤栓塞的中长期疗效肯定。子宫肌瘤栓塞后有一定的再发率。子宫肌瘤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较轻。子宫肌瘤栓塞后妊娠和分娩仍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腺肌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栓塞前和栓塞后每次月经后,评估所有病人的痛经和月经量的变化,并且采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对子宫及病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时间定于栓塞前、栓塞后当天、栓塞后第5天和每次月经后。随访5~44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栓塞前痛经和月经过多17例。痛经和月经过多缓解情况为:有效15/17(88%),无效2/17(12%)。彩色多谱勒超声监测发现,栓塞前病灶血流信号丰富,栓塞后当天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消失,栓塞后第5天和其后每次月经后复查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恢复。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和病灶体积在栓塞后一月开始缩小,栓塞后3个月缩小明显,此后子宫和病灶的体积维持稳定,没有变化。栓塞后发热发生率13/17(76%),阴道出血发生率为12/17(71%)。栓塞后怀孕并顺产2例。【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新颖、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中期疗效显著。彩色多谱勒能量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以及有助于筛选适应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