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髓损伤患者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SCI)后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 47例CSI患者与 57例非CSCI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CSCI平面、颈髓反射复前后对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CSCI患者血压、心率明显降低 (P < 0 . 0 1 );颈4以上比颈 4以下损伤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更为明显 (P < 0 . 0 5);心电图除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改变外 ,同时还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 ,U波、QRS波、Q -T间期时限延长等心电异常表现 (P < 0 . 0 1 )。颈髓反射恢复后血压、心率明显升高 (P <0 . 0 1 ),心电图恢复正常 (P< 0 . 0 1 )。结论 CSCI后循环系统功能有明显异常改变 ,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期 ,且损伤平面越高 ,循环系统功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张峡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04-106,F0003
目的:观察随着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1998-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白鼠44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手术假伤组15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造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假伤组15只进行造模处理,但不损伤脊髓。脊髓功能观测组于脊髓受压前及脊髓受压迫损伤后6,24,72h,7,14,21d对受试动物进行后肢行为功能评定。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实验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机计数50个细胞,观察神经营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 结果:44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致伤后受试动物后肢出现明显瘫痪,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其中以伤后3-14d脊髓功能恢复最快,以后恢复较缓慢。②自伤后3h开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开始增加,并于伤后72h达到高峰;1周内神经营养素维持在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周后这几种神经营养素的表达明显减弱[伤后3h:(14.82&;#177;4.93),(9.77&;#177;4.97),(2.27&;#177;1.85),(10.35&;#177;5.56);伤后72h:(45.22&;#177;15.61),(34.54&;#177;12.56),(13.89&;#177;7.58),(33.2&;#177;11.53);伤后1周:(31.94&;#177;12,82),(15.69&;#177;11.53).(7.17&;#177;4.92),(16.74&;#177;13.2);伤后2周:(14.02&;#177;7.36),(6.97&;#177;4.05),(2.27&;#177;1.87),(9.7&;#177;5.62)]。 结论:伤后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伤后2周内脊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短暂的.延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望进一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神经根变异情况。方法 分析应用MED治疗的724例患者术中证实存在神经根变异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术中表现。结果 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37例有神经根变异,并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37例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神经根变异的发生率为5.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出现神经根受累表现及临床神经根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不符时应高度怀疑神经根变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切开复位、空心螺钉置入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19例。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住院期间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9例均获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9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术后均I期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5.4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平均96.6分。结论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是简便、安全的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骨折区域,对骨折进行有效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5.
李涛  裴建祥  陈小龙  宋奇志  张峡 《医学信息》2018,(13):104-106,109
目的 在初次单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并通过检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15年 9月~2016年9月我科进行的单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4例,按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6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使用DePuy CORAIL系统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术后给予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止痛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快速康复组38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分别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干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指数、血红蛋白下降率、影像学评价、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在发生严重并发症、髋关节术后X线检查(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术后第1~3 d的静息疼痛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的第1~3 d负重VA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率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别为(2.34±1.21)分、(2.12±1.02)分、(13.21±7.83)%、(9.37±3.13)d及(1.85±0.32)万元,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82±1.46)分、(3.06±1.21)分、(17.23±8.45)、(12.43±3.38)d及(2.01±0.37)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出院当日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前路治疗高位颈椎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颌下横切口(McAfee切口)入路对11例高位颈椎病变患者施行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除1例转移性肿瘤外其余病例融合节段椎体均获骨性融合,无重要并发症发生.结论McAfee切口能给上颈椎提供清洁、清晰的手术野,是上颈椎前路手术的经典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计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的可行性.方法:取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培养,应用甲苯胺蓝染色和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纤维蛋白凝胶接种技术将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接种到经脱矿脱细胞制备的骨基质环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3个月.每月取培养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大体形态、HE染色光镜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生化方法榆测羟脯氨酸、氨基葡聚糖(GAG)、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Ⅰ、Ⅱ型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Ⅰ、Ⅱ犁胶原蛋白表达.结果:培养的第1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见阳性表达,表明培养的第1代细胞具有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表型特点.构建的复合体体外培养1、2、3个月时大体呈白色半透明样环状,有光泽,质韧,具有一定弹性,可扭曲;HE染色光镜下见支架孔洞被红染的组织填充,且空洞内的细胞密度逐渐增加;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逐渐被组织填充;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培养2个月时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明显高于1个月时(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均低于正常纤维环(P<0.05或<0.01);培养1个月时复合体可检测到Ⅰ、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2个月时与1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复合体在体外培养时,细胞能够保持表型特点、逐渐增殖和行使功能,此复合体可被鉴定为类纤维环组织,用其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可行.  相似文献   
8.
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细胞支架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物理化学性能是否适合用于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支架.方法 取兔股骨近端骨制成环状,经脱矿脱细胞处理并对材料的外形、组织结构、孔隙率、吸水力、平均孔径、体外生物降解性能等支架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该材料为环状,质地柔韧,多孔结构;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支架材料为嗜酸性,为不均匀的多孔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支架材料为相互沟通的多孔结构,支架材料的平均孔径为(246±113)μm.平均孔隙率为(77.8±2.8)%.吸水力平均为(72.5±5.9)%.支架材料与松质骨体外生物降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材料最大载荷为(0.61±0.28)N,与正常椎间盘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可拉伸长度为(17.2±2.3)%,与正常椎间盘纤维环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 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的物理化学性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髋臼内陷放置人工髋臼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内陷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4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术中采用髋臼内陷技术重建髋臼,记录术中髋臼底截骨面大小,髋臼底内移的深度。术后观察髋臼内陷后人工髋臼的骨长入、截骨面植骨愈合及Harris评分。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3~38个月,术后所有截骨面及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人工髋臼无移位、松动,髋臼床与人工髋臼有明显的骨长入,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7±3.14)分增加至术后(87.24±5.62)分(P0.01)。结论与采用大块植骨重建髋臼的方法相比,髋臼内陷技术能明显简化手术操作,增大自体活骨与人工髋臼的接触面,利于术后骨长入及对人工髋臼的生物固定,有望减少人工髋臼的无菌性松动,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应用迁移理论在对骨科教学中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肿瘤、畸形等五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寻找了它们最合适的共性或共同原理,并对五项内容之间的共性也做了讨论。指出迁移理论在骨科教学中有比较广泛和实际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应避免一些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