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5(2.9,7.3)岁,男性28例,女性24例。在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参数包括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oronal sacral slope,CSS);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等。通过CT及MRI判断前方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畸形情况,分为协调型和错配型。按照半椎体分布的数量、位置及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对畸形进行分型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畸形分为4种类型:1型,包含2个半椎体;2型,包含3个半椎体;3型,包含≥4个半椎体;4型,平衡型半椎体同时合并多发脊柱和肋骨畸形(1~3型患者可合并轻度的椎体和肋骨畸形)。将1型畸形定义为非复杂型,2~4型畸形定义为复杂型。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各型畸形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主要参数,采用卡方检验对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计130个半椎体,平均间隔3.4个正常椎体,其中颈椎6个(4.6%),上胸椎29个(22.3%),下胸椎44个(33.8%),腰骶椎51个(39.2%)。协调型半椎体为110个(84.6%),错配型20个(15.4%)。畸形分型:1型31例,2型11例,3型4例,4型6例。患者头端和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分别为32.7°±8.1°和34.4°±9.0°(t=-0.905,P=0.367),头端和尾端代偿弯分别为12.8°±6.6°和9.7°±6.9°(t=2.308,P=0.023)。复杂型和非复杂型患者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PT、CSS、TK、SS、L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杂型和非复杂型TLK分别为16.2°±16.4°和6.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3,P=0.047)。2~4型患者合并肋骨畸形及椎管内结构异常的比例高于1型(52.4% vs 12.9%,χ2=9.506,P=0.002)。3型和4型患者椎板错配率(25.7%)高于1型和2型(11.6%)(χ2=3.926,P=0.048)。结论: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类型复杂,半椎体主要分布于腰骶椎和下胸椎,畸形对患者冠状面影响较小,矢状面主要影响胸腰段力线,半椎体数量越多合并畸形越复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分为试验组(n=44)和对照组(n=3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置钉准确性、矫形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其中男童47例,女童36例,平均手术年龄5.98 (1.5~13)岁。行半椎体切除术40例,Ponte截骨术31例,经椎弓根截骨术8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随访时间24~35个月。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0.92±16.74) min (201.51±27.6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8,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340.23±89.52) mL vs.(392.64±100.41) mL]及术中透视次数(4.36±0.89 6.05±1.28)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3.55%vs 79.91%)(X^2=218.00,P<0.05),平均置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24±1.05) min vs.(8.35±2.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P<0.05)。两组患儿矫形率无明显差异(t=-1.135,P=0.27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胸膜损伤、硬膜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能清晰、直观显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结构及形态,为制定手术计划及手术置钉提供帮助,从而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根据术前是否定制3D打印模型,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记录患儿年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脊柱侧凸矫正率、脊髓损伤情况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D打印组共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6. 7个月;非3D打印组共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8. 5个月。3D打印组手术用时显著少于非3D打印组(t=2. 326,P 0. 05),3D打印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非3D打印组(t=6. 663,P 0. 05),两组患儿胸膜损伤、硬膜损伤、神经根、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及脊柱侧凸矫正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优势在于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缩短;但在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控制方面则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单切口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5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年龄7-15岁、平均9.8岁。右侧10例,左侧5例。所有患儿均行单切口胸锁乳突肌远端松解;术后尽早活动锻炼同时结合佩带支具保持在矫枉过正姿势。结果术后外观及颈部活动受限取得明显改善,斜视和面部发育异常逐步近于正常,满意率达到93%。结论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lizarov外固定器的加压和稳定功能及其他有关因素对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用Ilizarov外固定器加压治疗5例先天性胫骨假关系,同时局部行病变切除,植骨髓内针控制角度以及用足部配件以稳定踝关节。结果:经0.6-5年随访,4例患儿假关节愈合,已拆除外固定器,在支具的保护下负重,1例患儿2次采用本法治疗后愈合。结论: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在于强调切除局部病变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行胫骨近端骨延长术可能影响远端假关节的愈合。早日手术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儿疑难四肢畸形的经验。方法我们于1990-200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儿疑难四肢畸形87例(98肢),其中肱内翻11例(12肢),前臂畸形5例,髋内翻2例,膝内、外翻5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24例,严重马蹄足畸形16例(21足),股骨骨折后骨不连3例,股骨髓炎后骨缺损骨不连2例,多发性关节挛缩症膝关节挛缩4例,下肢不等长15例。根据畸形情况制定手术方案,结合有限手术,截骨、穿克氏针,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术后3~7d开始调整外固定器,配合理疗,逐渐负重。0.5~2年拆除伊氏架,配支具维护。结果经1~15年随访,大部分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畸形矫正,患肢功能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一些用传统骨科手术方法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的小儿疑难四肢畸形,Ilizarov技术可做为首选术式,并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术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儿童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1个月~14岁(5.32±4.48岁)。颈椎后凸病因:神经纤维瘤病2例,先天性4例,医源性1例,结核性1例,成骨不全1例。8例术前有颈部疼痛,5例合并神经功能损伤(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2例伴颈椎脱位,2例伴脊柱侧凸畸形。术前采用Halo头环牵引2例,颅骨牵引1例,悬吊牵引1例,平衡悬吊牵引2例。5例单纯行前路矫形手术(神经纤维瘤病2例,先天性1例,医源性1例,成骨不全1例);4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先天性3例,结核性1例),其中一、二期(松解后牵引)各2例。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计算矫形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及脏器损伤并发症。单纯前路手术患者后凸Cobb角度由术前45°~85°(72°±16°)矫正至术后0°~30°(12.6°±14.1°),矫正率63%~100%[(83±19)%];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40°~85°(55°±20°)矫正至术后0°~30°(16.3°±12.5°),矫正率33%~100%[(64±28)%]。随访3~6年(4±1年),融合节段均在术后3个月实现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矫正率无丢失,无内固定失效。4例患儿末次随访出现邻近节段退变,3例患儿出现远端交界性后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为E级。结论:根据病因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不确定性,远期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和远期交界性后凸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小儿半椎体畸形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半椎体畸形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方法:手术治疗94例半椎体畸形患儿,按照术式分为单纯半椎体切除组及半椎体切除后路加压固定组,随访观察术后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侧弯均得到控制,后路加压固定组侧弯矫正明显好于单纯组,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前后路切除半椎体并加压固定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甲下外生骨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2例甲下外生骨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20.2±34.7)个月,范围为43~182个月;病程为(13.5±10.7)个月,范围为3~48个月。21例的病灶位于趾骨末节,1例位于指骨末节(右手示指)。21例中,左足8例,右足13例;[足母]趾14例,第2趾3例,第3趾3例,第4趾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有明确外伤史的患儿4例,有明确感染的5例;18例有趾(指)甲畸形;17例趾(指)甲有压痛。记录患儿甲下外生骨疣的发生部位、趾(指)甲有无畸形、有无压痛、有无外伤史、有无感染、手术方式等。结果22例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6例。术中对27.3%(6/22)的患儿拔甲,72.7%(16/22)的患儿没有拔甲,27.3%(6/22)的患儿修补缝合甲床,若不能直接缝合,则削切正常甲床的薄层组织作为补片修补缝合甲床;4.5%(1/22)的患儿复发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所有患儿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未见足趾或手指坏死、甲沟炎、趾(指)甲变形等并发症,趾(指)甲外观平坦,患儿及家长满意。所有患儿接受手术的足趾或手指均无活动受限、僵硬等功能异常,末次随访时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均不受影响,其中有1例患儿甲下骨疣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重新行甲床分离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再次复发。结论儿童甲下外生骨疣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足母]趾,可能与外伤有关。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灶部位与甲床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口与甲床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椎弓根-肋骨撑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初步经验.方法选择3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岁(1.7~7.5岁);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55°(30°~94°);采取后路手术,切断骨桥、融合肋,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器械进行脊柱侧弯凹侧撑开,近端肋骨用钩固定,远端椎体用椎弓根钉固定.术后每半年至1年撑开1次.结果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8~49个月),撑开2~5次;术后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38°(15°~61°),可持续撑开;患儿畸形改善,并发症少.结论椎弓根-肋骨撑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达到非融合手术的目的,伴发胸廓畸形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