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种类型氢-氧联合循环系统热力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氢-氧联合循环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简单循环、回热型循环以及再热回热型的效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简单循环的基础上,采用回热系统效率可提高10%;一次再热在回热的基础上可再提高效率2%;同样二次再热也可提高效率2%.因此,燃用氢气的燃气轮机和高压、低压蒸汽轮机组成的联合循环系统,从整体上提高了循环的热效率.此外,氢-氧联合循环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效率高等特点,在今后氢能的大规模发电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机内净化技术是降低柴油机微粒与NOx排放的主要技术措施,但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后处理成了一种必要。本文介绍了三元催化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并根据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分析了三元催化器对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研究的蓄热混凝土基础上,通过石墨粉改性前后混凝土的性能比较,研究改性石墨粉对蓄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石墨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吸湿性,增加蓄热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由于改性石墨粉表面包覆一层SiO2薄膜,降低了该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但是降低幅度为8%,其导热系数为2.54 W/(m·K),仍然具有较好的导热性。  相似文献   
4.
氢-氧联合循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基本联合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氢一氧联合循环系统,分析了影响氢一氧联合循环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的提高,循环的热效率也不断提高,在温度为1700℃、压力为30 MPa时,效率可达到62%;中压燃气透平的膨胀比以及膨胀比的分配都存在1个最佳值,在温度为1 500℃、压力为30 MPa时,中压燃气透平最佳膨胀比为8.0左右,效率可达到60.5%,此时最佳膨胀比分配值为1.43;最佳膨胀比的分配在亚临界区域随着总膨胀比的升高而降低,在超临界区域随着总膨胀比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在总膨胀比为30左右的时候出现拐点;通过对回热和再热系统参数的优化,氢一氧联合循环可以达到更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铝酸盐水泥为胶凝剂,以具有较大比热容的焦宝石和铝矾土等作为集料,添加高导热性的碳化硅和钢纤维,并选用性能优异的复合高效减水剂,制备可用于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的新型混凝土储热材料。  相似文献   
6.
介绍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特点,设计了试验用热管中冷器。根据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分析了热管中冷器对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熔融盐与蓄热混凝土组合式换热模型进行了研究.该组合模型以混凝土为蓄热介质,熔融盐(Hitec)为传热介质,分析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流体管道长度、热流体进口温度与进口流速等因素对蓄热单元储热规律及其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在2.0~3.0W/(m·K)左右、管长为0.5—2m、热流体进口温度为420℃、进口流速为O.15~0.25m/s时,蓄热单元可获得较高的储热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混凝土作为储热介质,以导热油作为传热介质建立储热单元。模拟计算了不同入口流速、管径以及管间距对储热和放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入口流速,增大管径和减小管间距均能够缩短充放热时间,加快储热单元的换热效率。其中,入口流速为2.0 m3/h、管径20 mm、管间距60 mm的储热单元充放热时间分别为38 min和35 min。  相似文献   
9.
主要叙述了YC4112ZLQ四气门柴油机由机械泵改换为电控单体泵后,供油系统、配气系统以及燃烧系统的匹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