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艺术设计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文章在理解"侘寂"美学本质的基础上,以"侘寂"美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研究了如何通过营造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知觉方面的空间感官体验,使空间具备以质朴、幽静、寂廖为特征的"侘寂"之美以及感动人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冯伟  蒋维乐 《华中建筑》2015,(3):101-103
泰安高铁站广场是反映泰安市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的公共开放空间。该文以尊重当地历史文脉为高铁站广场设计原则,通过推导高铁站广场与泰山主峰的视线关系模型,精确控制高铁站广场周边地块的建筑尺度,建立高铁站广场与泰山主峰之间良好的视通廊道;通过发掘地域历史文化元素"东岳真形图",在高铁站广场空间构架设计中引入该图案的形态结构,形成独具泰安地域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3.
古代建筑内部环境检测系统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领域仍缺少相关的基础理论及自主的相关技术和策略,导致该类型建筑内部空间的环境检测工作仍欠缺标准的方法,缺少统一的、科学的、精确的保护策略、信息平台与相关软件。文章将无线传感器及网络传输应用于古建筑内部环境检测中,完成了包括传感器节点、网关节点、基站和远程终端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并且通过模拟古建筑遗址室内环境参数的监测,验证出设计系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物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书法展示的氛围是指围绕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以及作品表现出的意象特征,而创造的一个适合于该作品主题的高度个性化的空间,并使之在观赏者的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反应,最大效率地传递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与商品展示一样,书法作品同样需要展示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正>荷兰斯派克尼瑟市大剧院(Theatre de Stoep)注重国际化与临场体验,希望通过建筑巩固和激发所在地区的活力,充分体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并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巩固与激发本地区活力的能量UNStudio设计的荷兰斯派克尼瑟市大剧院,通过对剧院功能的融合来回应当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智能空间的产物,3D打印博物馆正以全新的展陈内容和方式出现,3D打印博物馆虚拟数据模型的收藏将是博物馆在3D打印文化编年史上的一个重要输出.为研究3D打印在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应用特征与价值,为相关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文章从3D打印的科学原理出发,对博物馆3D打印产品的关键特征和应用内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化智能空间的展陈艺术和虚拟空间的展陈方式的有机结合形式,基于3D打印技术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文物古迹修复、复制文物等方面的应用,以及3D打印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案例,对未来的3D打印发展趋势及应用进行预测,为未来以新技术为特征的"3D打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侘寂"是日本审美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日本审美意识发展过程则可以深入对"侘寂"美学精神内核的理解.从绳文时代至室町文化时代,在日本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影响下,日本美学的发展历经了由原初审美意识中无常观到平安朝时代"物哀"审美意识,再到室町文化时代"侘寂"审美意识的蜕变,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日本人对自然完全的接纳和依存."侘寂"美学隶属于独特而宝贵的日本美学体系,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或许可以同样为我们所借鉴,去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崭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美术学院90华诞之际,历时6年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式面世。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设计,整个建筑及内部空间呈现典型的"西扎式"语言,简洁、纯粹而又充满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变化。这是中国首个收藏有西方现代设计原作的博物馆,也是西扎第一次在自己设计的博物馆里设展。此次,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展、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迁徙的包豪斯——  相似文献   
9.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