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艺术设计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文章在理解"侘寂"美学本质的基础上,以"侘寂"美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研究了如何通过营造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知觉方面的空间感官体验,使空间具备以质朴、幽静、寂廖为特征的"侘寂"之美以及感动人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侘·寂"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虽未直接作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中,但是却可从中汲取到设计的依据,并依此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人工美和自然美共生的密切关系,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笔者通过参与的实践项目来阐述"侘·寂"这一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建筑设计中"共生"思想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分析这一美学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环境调控的建筑营造动机,揭示传统日本民居在建筑与气候、形式与能量层面的关联性;归纳、提炼日本民居中的可持续技术策略,从气候界面、空间形态、材料构造与场地景观方面,构建日本民居之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形式范式与环境调控的理性逻辑,与日本文化中"侘寂""无常"的感性美学相呼应;其中蕴含的气候应对机制与形式生成法则,为从建筑学的自主立场探索可持续建筑发展构建知识库。  相似文献   

4.
“侘寂”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在古典园林中通过朴素美来体现,在此以玛瑙寺为例,对侘寂美学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8)
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总体性、辩证性、主体性等特点。社会规律尽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的属人性并不是其客观性的否证。人类的生产受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受既定的、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的制约。在日本文化的南北构造中,也可以体现出这一规律。日本南北方文化各具特征,南方绚烂晴朗,北方冷瘦侘寂,鲜明地体现出其受到了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逸达 《居业》2021,(11):117-12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第一批城市居住小区休憩空间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使用层面都逐渐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空间狭小形状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环境脏乱、空间功能不全是这类小区休憩空间普遍存在的缺陷.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本土思想演变而成的宗教流派、思想流派.禅宗于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得到弘扬并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日本禅.日本禅追求侘寂的思想,使其在空间设计上表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如何使狭小空间充满韵味、如何布置空间各景使其和谐悦目,是日本禅空间设计一直探索的题目.笔者认为这些方法恰好可以用来改善我国旧小区休憩空间的现状.因此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对现存旧小区休憩空间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结合日本禅意空间设计的案例,对旧小区休憩空间改造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茶道?简单通俗地讲,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经过一定的仪式而分享一碗清茶。在日本,由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而形成了茶道。茶道有一整套复杂、严格的礼仪规则,茶室正是为举行茶道活动而专门建造的一种建筑物。日本的茶室萌芽于15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桃山时代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8.
刘庭风 《园林》2007,(2):6-7
醍醐寺三宝院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醍醐东大路町22号,是桃山时代最著名的园林。镰仓时代,在此创立金刚轮院。室町时代寺院十分兴旺,在1430年创立宸殿南庭,时有水池及筑山。  相似文献   

9.
日本枯山水可谓之精神庭园,其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中国文化的渗入有关,同时也与日本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通过梳理与归纳相关文献与古籍,可得三方面结论:其一,枯山水原型可溯至日本古代,其造型以模拟自然、写实为主;其二,镰仓时代由于政治、禅宗等因素,枯山水被赋予"禅意"色彩,表现为筑山写意之特征;其三,室町时代受宋代山水画、军事,以及山水河原者介入造园等因素影响,枯山水最终表现为平庭写意之样式。中国现阶段仿建的平庭写意类枯山水与禅意无关,未来应结合中国自然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演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禅的思想在镰仓时代传到日本(中国宋朝),枯山水盛行于室町时代,这种独特的日式庭园也被称为禅的庭院。禅的庭园拥有其他庭院不可比拟的精神性,枯山水精神可归结为"清""静""和""寂",在尺寸之土展示意象化的山与水,从而摆脱了四季的荣衰,实现永恒。这种看似无心实则精心的造园手法其实更是对短暂人生的思考。论文以禅的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基本观点和美学意境为切入点,逐层分析禅的文化如何影响日本枯山水庭院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