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了单辊快淬快速凝固处理对无Co贮氢电极合金MlNi4.0Al0.3Si0.1Fe0.6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快凝合金仍为单相CaCu5型结构,但合金相的成分和结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金相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铸态合金为比较粗大的树枝晶结构并存在明显的成分偏析,而快凝合金呈细小的胞状晶结构,合金中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化。电化学测试表明,快速凝固处理后合金的活化性能不变,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但其放电容量和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所降低。研究发现,快凝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Io以及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D较铸态合金有所减小是导致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快速凝固处理导致无Co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变化与合金的微结构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退火处理(1.173~1.273.K、 3.h)对无Co贮氢合金MlNi4.0Al0.3Si0.1Fe0.6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XRD分析表明, 退火态合金仍为单相CaCu5型结构, 但合金相的成分和结构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金相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 铸态合金为比较粗大的树枝晶结构并存在明显的成分偏析; 经1.173.K处理后的合金仍为树枝晶, 且树枝结构更为明显; 但经1.223~1.273.K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转变为等轴晶; 退火处理使合金中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化. 电化学测试表明, 退火处理后合金的放电容量有所提高, 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但高倍率放电性能略有降低. 研究发现, 退火态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及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较铸态合金的有所减小是导致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高溶度ZrO2陶瓷墨水(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尝试采用新颖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陶瓷墨水,为了获得高溶度陶瓷墨水,对反相微乳液体系优选进行研究,着重就Triton x-100/醇/烷/水体系,采用目测法,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法和离心分离法,分别考察了不同醇,烷配伍时体系的稳定性和相关物理性质,根据这些性质是否突变以确定体系是否发生相变,给出了体系拟三元相图。实验表明,在20℃时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表现优异,当Triton x-100与正醇的质量比为3:2时达到最大范围的反相微乳液区,最大溶水量时的最佳组成为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19.1%:12.8%:23.7%:44.4%(质量比)。  相似文献   
4.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高溶度ZrO2陶瓷墨水(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喷墨打印成型用ZrO2陶瓷墨水的反相微乳液制备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已经优化的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 以氧氯化锆溶液和氨水溶液分别替代水, 获得了澄清的微乳液, 再将它们均匀混合反应制得了均匀分散、微粒尺寸7~8 nm、稳定存在的ZrO2陶瓷墨水.针对喷射打印墨水的理化性能要求, 考察了所制备的ZrO2陶瓷墨水的理化性能(流变性能、表面张力、电导率、稳定性等), 并对性能改善进行了探讨.所制两个陶瓷墨水当pH<8时, 电导率分别为20 mS/m和35 mS/m, 表面张力分别为21.6 mN/m和34.3 mN/m左右, 粘度为25 mPa*s和32 mPa*s, 且无剪切增稠效应.这些结果说明所制陶瓷墨水的性能指标基本满足非连续式打印机要求.从透光率测试结果表明所制陶瓷墨水属反相微乳液.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退火处理(1173~1273K、3h)对无Co贮氢合金MlNi4.0Al0.3Si0.1Fe0.6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退火态合金仍为单相CaCu5型结构,但合金相的成分和结构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金相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铸态合金为比较粗大的树枝晶结构并存在明显的成分偏析;经1173K处理后的合金仍为树枝晶,且树枝结构更为明显;但经1223~1273K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转变为等轴晶;退火处理使合金中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化。电化学测试表明,退火处理后合金的放电容量有所提高,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但高倍率放电性能略有降低。研究发现,退火态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及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较铸态合金的有所减小是导致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一台太阳能车——“太阳号”在武汉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开发太阳能陆上驱动装置的仅有的几个国家之一。“太阳号”是湖北省金属学会星期天新技术开发公司的六名中青年科技人员研制成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