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育学是一门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学习教育学须得讲究法门路径:在宗旨意识上树立以人为中心,通过文化积累、传承与创新来提升人性境界,在不断认识和彰显人类特性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之本质;在知识基础上形成多元跨学科视界,促使社会成员以认识宇宙天地系统和融入社会生活为方式,体验、诠释和发挥教育之目的作用,凸显教育关涉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发展之理论与实践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交往自觉,追寻生命主体个性激活,引领教育共同体相互间的生命启蒙和智慧生长。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在实践中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为:教学任务与教学科研的分立、教学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失衡、教学卓越与教学优秀的混淆、教学奖励与教学惩罚的极端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究其缘由,这与教学能力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颓废、教学能力评价的教育价值物本倾向、教学能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平台薄弱等有重要关系,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教育系统结构支撑。为此,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凸显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从爱教乐学和遵循教育本质层面来培育教师教学能力,注重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建设;(2)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教学能力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旨归;(3)加强教学反思,重视课堂经验升华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着“三重断裂”:在管理对象上表现为“普适性”与“个体性”断裂;在管理内容上表现为“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断裂;在管理方式上表现为“行政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断裂,极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取向、师生关系的“行政事物化”捆绑以及社会“功利化”风气的侵蚀。为增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育人性”,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注重认识自己;大学应回归育人本质,坚守人文精神;大学与社会应“分合位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发展表现出意识的“淡漠化”、目的的“安全化”、方法的“封闭化”。它给农村社会及成员生命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此,要实现家庭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社会成员生命完整健全的价值提升,有必要从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农村教育价值功能等层面对其危机进行原因探寻,进而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凸显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注重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构建农村社会成员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所归,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可通过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中:"位育"的农村教育目的重视农村社会成员精神生命的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性的主体动力作用;"全纳"的农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又兼顾其文化个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互补"的农村教育形式则确保农村"三教"发展的共谐,以使农村社会发展有"立体式"的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价值观的后现代倾向表现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游戏化、生活实践的教育意义、教育研究的场域性等。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民族教育价值观为理解民族教育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导致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次问题、整体发展问题上产生价值混乱。民族教育发展要超越后现代困境,必须确立生命化的民族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08,(5):137-141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两种误区,它们共同具有工具化倾向的特征,形成这两种误区的因素有:教育价值主体、国家体制与政策、城乡文化意识、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村教育发展认识和城乡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