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8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镜质组异常低反射率机理分析是煤岩光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不同类型显微组份反射率谱特征的研究,发现富氢性对其特征有显著影响。正常镜质组反射率谱在400~700nm范围内无明显变化,长波位没有明显上扬或下降;惰性组在长波段呈下降趋势;壳质组长波段位明显上扬;富氢镜质组的长波斜率参数位于正常镜质组和壳质组之间,长波段位上扬。根据对反射率谱特征的数量化描述,提出了一个长波斜率参数,利用该参数可以来定量估计组份的富氢程度和反射率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该井田范围内煤层的岩石特征进行了研究,共实测煤层柱状48个,构成剖面5条,剖面总长达1200m。对稳定性较高的煤岩类型进行了显微鉴定。根据不同的宏观煤岩类型组合将4—_2煤层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分层,明显地分出4个标志层。剖面分析表明了标志层在大范围内的稳定性,认为应用煤岩类型标志层可达到较准确地控制煤层层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焦坪侏罗纪煤系及其油气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坪矿区油气显示规律与煤系分布关系密切。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4-2煤层存在4个厚煤中心,矿区油气显示主要存在于聚煤中心带上、下部的砂岩层中,特别是煤层上部的延安组和直罗组砂岩层中。油气分布主要与延安组的厚度,4-2煤层厚度,延安组和直罗组中、粗粒砂岩厚度,煤系成熟度和上覆地层厚度等因素有关。构造条件对烃类的影响较小,只在上述条件决定的范围内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永沿  郭黔杰 《地球科学》1998,23(3):281-284
提出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的概念和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及滞流型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类型的划分方案。流体动力系统类型的确定从盆地演化史分析和流体动力特征分析两方面来进行。油气成藏主要驱动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型系统中不同,浮力在3类系统中都重要,水动力只在前两类中重要,而热力仅在第三类中发挥重要作用,地应力在第一和第三类系统中重要。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研究对油  相似文献   
5.
含煤地层中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成煤物质在成煤过程中、特别是在沥青化过程中形成的“煤成油”已经成为能源勘探中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成因,属高含蜡质油,含油岩系与煤系共生或有密切关系。“煤成烃”理论,尤其是“煤成油”理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煤成油”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综其根本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煤及煤的各组成部分的成油能力和鉴定特征;二是形成物的运移,特别指的是初次运移;三是烃源对比和源源对比。而实用意义则在于对煤成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对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镜质组反射率是煤的重要物理性质参数之一。以往认为,镜质组三维反射率模式类似于一轴晶负光性的光率体,其最小轴垂直于层里面。近年来,已广泛报道在中、高变质阶段烟煤,甚至在某些低变质阶段的烟煤中,具有二轴性反射率模式的事实,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反射率模式的空间位置是受复杂因素的影响。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的分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煤化作用加深时,受煤中形成的芳香族类高分子片层大小和排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菌类体(Sclerotinite)在国际和国内煤岩组分分类表中都属惰性组分。通常是指那些反射率较高的真菌遗体。菌类体的高反射率一般认为是由于含有几丁质、黑色素所造成。但这种成因解释并未得到证实,相反却有荧光几丁质的发现(M.Teichmuller 1989)。我们在对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的褐煤研究后发现,低反射率的凝胶化菌类体与高反射率的丝炭化菌类体一样广泛分布。高压釜热解试验证明,不同类型的菌类体热解活性差异很大。根据这种差异,我们将所研究煤中的菌类体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性菌类体,弱活性菌类体,惰性菌类体。活性菌类体与凝胶化组分相对应,按照其光性又可分为A,B两种亚型;其他两类菌类休的光学性质可分别与半丝组分及丝炭化组分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郭黔杰  王洁 《中国煤田地质》1990,2(1):33-36,T001
对内蒙扎赉诺尔等硬褐煤煤田的煤岩学研究,发现腐殖组最大反射率(R_max)小于0.5%的煤中,稳定组分就已经开始产生低分子的类石油物质,而这时煤中水分含量(M_ad)仍在20%以上。当煤进入沥青化阶段以后,这些水分的80%以上将被推出。这时,已产生的类石油物质就可以随之一起运移。前沥青化阶段和沥青化早期阶段是“煤成油”的运移最佳时期。而在生油岩产油率最高峰时期,煤中大量生成的低分子油类物质反而大部分被煤自身所吸附。地质过程中的抽提现象使煤成为石油生油母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