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06篇
  免费   12656篇
  国内免费   7458篇
医药卫生   145920篇
  2024年   379篇
  2023年   1699篇
  2022年   4049篇
  2021年   5837篇
  2020年   5046篇
  2019年   3040篇
  2018年   3141篇
  2017年   3958篇
  2016年   3103篇
  2015年   5333篇
  2014年   6973篇
  2013年   8001篇
  2012年   11413篇
  2011年   12453篇
  2010年   10302篇
  2009年   8903篇
  2008年   9426篇
  2007年   9085篇
  2006年   8133篇
  2005年   6691篇
  2004年   4760篇
  2003年   3760篇
  2002年   2979篇
  2001年   2376篇
  2000年   1878篇
  1999年   946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383篇
  1996年   313篇
  1995年   270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熊磊教授以理脾为本,将治痰贯穿始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癫痫发作期治疗主以涤痰开窍,辅以理气健脾,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窍与平肝息风潜阳。主要选方为柴芍温胆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则以补肾养肝为主,兼以健脾化痰,主要选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定痫丸加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Cao  Jie  Xie  Chengyu  Hou  Zhiru 《Ecotoxicology (London, England)》2022,31(2):259-270
Ecotoxicology -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evaluations are a necessary measure for mine ecological control projects. In this study, the heavy metals Pb, Zn and Cd were studied in mining areas,...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再深一步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来研究柴胡疏肝散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柴胡疏肝散的所有活性成分与药物靶点;通过收集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交集靶点,将得到的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与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柴胡疏肝散对两种受体蛋白EGFR和STAT1的影响。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104个,潜在靶点238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交集靶点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166条目和148条目,主要涉及到JAK-STA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GFR、STAT1两个靶点能够与核心活性成分能够自发结合成较为稳定的构像;免疫印迹法实验证明柴胡疏肝散能够降低大鼠胃黏膜组织EGFR和STAT1蛋白表达。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发现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调节EGFR和STAT1蛋白表达来共同调控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为深入进行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脑血管介入术穿刺点压迫方法(包括人工压迫、弹力带加压、压迫器加压、血管闭合装置压迫、止血敷料压迫、气囊加压6种)、止血压力以及压迫时间,提出由于穿刺点和压迫方法的不同,其压迫时间、减压时间和压力大小等需要进一步探讨,为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穿刺点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中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related gene,HR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共9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标本HRR检测,53例患者进行了组织标本HRR检测,40例患者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收集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在79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中发现10例(12.6%)有临床意义HRR突变,在53例患者组织标本检测中发现9例(17.0%)有临床意义HRR突变。40例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患者中常见的有临床意义HRR突变为CDK12突变4例(10.0%)、ATM突变3例(7.5%)、BRCA1突变2例(5.0%)。13例有临床意义HRR突变患者中常见共存突变为TP53突变10例(76.9%)、APC突变5例(38.5%)、PIK3CA突变4例(30.8%)。40例患者中13例患者血液和/或组织中有临床意义HRR突变,27例患者血液和组织中均无任何临床意义HRR突变且两组相比,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为6.17(2.24~11.52),而未携带HRR突变组TMB为0.4(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组织检测中7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3例无HRR突变,血液检测中10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0例无HRR突变,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33(P=0.031)。结论:携带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的消化道肿瘤患者TMB更高,血液和组织检测HRR突变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由于多数患者的症状经过一线药物治疗后仍不能得到较好改善,许多患者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转向选择补充与替代疗法进行治疗。然而,由于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大部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补充与替代疗法并未被相关共识和指南所推荐。本文从补充与替代疗法的分类入手,从天然产品、身心治疗、传统医药3个方面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补充与替代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8.
Neoadjuvant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blockade exhibits promising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 colorectal cancer (CRC). However, discrepancies between rad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PICC phase II trial (NCT 03926338). Therefore, we strived to discern radiolog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PICC trial that included 36 tumors from 34 locally advanced dMMR CRC patients, who received neoadjuvant PD-1 blockade for 3 months. Among the 36 tumors, 28 (77.8%) tumors achieved pC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umor longitudinal diameter,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umor longitudinal diameter from baseline, primary tumor sidedness, clinical stage, 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 status, intratumoral calcification, peritumoral fat infiltration, intestinal fistula and tumor necrosis between the pCR and non-pCR tumors. Otherwise, tumors with pCR had smaller posttreatment tumor maximum thickness (median: 10 mm vs 13 mm, P = .004) and higher percentage decrease in tumor maximum thickness from baseline (52.9% vs 21.6%, P = .005) compared to non-pCR tumors. Additionally,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absence of vascular sign (P = .003, odds ratio [OR] = 25.870 [95% CI, 1.357-493.110]), nodular sign (P < .001, OR = 189.000 [95% CI, 10.464-3413.803]) and extramural enhancement sign (P = .003, OR = 21.667 [2.848-164.830]) was observed in tumors with pCR. In conclusion, these CT-defined radiological features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valuable tools for clinician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ho have achieved pCR after neoadjuvant PD-1 blockade, particularly in individuals who are willing to adopt a watch-and-wait strategy.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