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2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肾虚证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证候研究的重点,提供与人类疾病类似的肾虚证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肾虚证本质及其治疗。近年来建立了不少肾虚证动物模型,然而不同的肾虚证模型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临床常见肾虚证型,从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虚方面进行概述,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以期为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左金丸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化学成分,筛选并预测其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疾病数据库中与Hp感染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左金丸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互网络,获得左金丸抗Hp的特征性基因;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上述特征性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hubba筛选出左金丸抗Hp感染的关键靶点。结果通过TCMSP筛选、预测得到左金丸32个入血活性成分和197个作用靶点。GO分析共得到199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包含炎症反应、RNA信号转录、信号传导等152条,细胞组分包含细胞核、细胞外基质、蛋白复合物等19条,分子功能包含细胞因子活性、DNA结合、ATP结合等28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65条通路与左金丸抗Hp感染密切相关。经Cytohubba筛选得到CXCL8、IL10、IL4、VEGFA、MMP9等10个关键基因。结论左金丸抗Hp感染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抗Hp药效及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6 4岁 ,因“发热 5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5个月开始出现畏寒、发热 ,体温最高达 38.8℃ ,体温升高多在下午 ,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样痰 ,无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头孢拉定抗感染治疗 ,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咯痰好转。 10 d后再次发热 ,体温最高达 38℃ ,无畏寒、寒战 ,遂转入我院。入院时测体温为 37.8℃ ,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查血 WBC:5 .36× 10 9/L、N:0 .5 0、Hb:6 8g/L、ESR:16 0 mm/1h、三次血培养阴性 ,肥达反应、自身抗体、结核抗体、PPD试验均阴性 ,甲胎…  相似文献   
4.
江军  蔡雄  缪晓辉 《肝脏》2006,11(2):86-8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108例CHB患者纳入随机、双盲、对照和多中心阿德福韦酯Ⅲ期临床试验,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时检测相应时间点的血清HBV DNA.结果CHB患者转氨酶在治疗24周末达正常范围,并持续至治疗结束;HBV DNA在4周末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持续下降至治疗结束;IFN-γ和IL-4水平逐渐上升,在24周末及48周末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使机体免疫增强,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治疗使病毒负载下降和CD4 T淋巴细胞活性重建而出现.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与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侵袭性脑膜瘤的影像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及手术治疗情况等资料。结果56例侵袭性脑膜瘤在影像学上表现有颅骨的局部增生(18例),肿瘤侵蚀破坏颅骨(11例),硬脑膜“尾”征(27例),瘤-脑界面部分或完全消失(29例),肿瘤边界毛糙模糊、结节状或指状突出、伪足征(24例)。肿瘤粘附或侵入静脉窦或海绵窦(9例),包绕大血管4例,瘤周明显水肿(39饼)等。手术切除按Simpson标准分级,其中0级21例,Ⅰ级19例;Ⅱ级9例,Ⅲ级7例。术后随访0.5—8年,痊愈49例,轻度功能障碍7例。无死亡病例,复发4例。结论侵袭性脑膜瘤有较特殊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尽可能地行病灶根治性切除能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蔡雄 《临床医学》2008,28(11):88-89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出血原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严重者危及生命。特别是老年患者,因为全身疾病较多,上消化道出血时死亡率增高。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诊治的重视和再认识,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笔者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性非门脉高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入选年龄 18~ 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药 (扶正化瘀胶囊 )和对照药 (和络舒肝胶囊 ) ,均为每次 5粒 ,3次 /d口服 ;疗程 2 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 12周的随访。观测指标 :(1)于治疗第 0、2 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HBV标志物 ,第 0、12、2 4周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指标 (HA、LN、P Ⅲ P、Ⅳ C)、B超肝脾检查 ,第 0、6、12、18、2 4周观察肝功能 (随访期评价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 ,肾功能 ,心电图。结果  (1)受试者入组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试验组 110例 ,对照组 10 6例 ,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程、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 (试验组 99例 ,对照组 96例 )、HBV标志物、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 (2 )肝组织病理学 :治疗前后作活检肝组织学观察 93例 ,试验组 50例和对照组 43例治疗前纤维化分期 (S)均值分别为 2 .3 3和 2 .11。试验组治疗后S均值为 1.80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S均值为 2 .14 ,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善。试验组活检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判断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hemorrhage)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常见病之一[1,2],其病死率高,有部分病人严重致残,丧失生活能力。既往的治疗方法,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被认为优越。但自CT问世以来,有偏于手术治疗倾向,然而手术时机及适应证的选择,待于研究。本组选择病人70例,对超早期手术疗效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治疗70例,按病人发病至手术时间分3组,即:超早期手术组(病后7 h内)28例,占40%;早期手术组(病后1~3 d)28例,占40%;延期手术组(病后3 d)14例,占20%。超早期手术组…  相似文献   
9.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往研究表明[1 ] ,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 (L PS) +D-氨基半乳糖 (Gal N )后肝组织出现严重出血、坏死 ,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OM) 5 0 mg/ kg腹腔注射预保护能明显减轻上述病理损害。为了探讨 OM对肝损伤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实验从血清学、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如下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药品和试剂  L PS由本校基础医学部微生物学教研室馈赠 ;Gal N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氧化苦参碱 ,为宁夏制药厂产品 ;纯化抗鼠 TNFα- Ig G EL ISA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公司 ;Fas及其配体 (Fas L )免疫组化试剂盒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1995~2000年间公开的与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基原相关的发明专利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初步整理,总结分析国外在复方组方上的特点及思路,归纳为传统方剂型、营养组合型、土产加合型及现代药理型4种。作者提出:要真正阐释中医方剂组合原理的科学实质,关键不在“方、药”而在“理、法”;企望从外国植物药组方探求建构现代中药组方理论,尚未能得出直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