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局部残留和复发鼻咽癌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SRT)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FSRT治疗鼻咽癌常规放疗后局部残留和复发患者共90例,除3例治疗前已发生远处转移外,余87例(34例残留,53例复发)纳入分析。其中肿瘤位于鼻咽腔内、外者分别为44、43例;中位肿瘤体积为5.7 cm3(0.8~24.7 cm3);残留和复发病灶FSRT的中位处方剂量分别为18 Gy分3次和48 Gy分6次。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失败生存率(LFFS)和疾病相关生存率(DSS),用Logrank法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9个月(3.3~86.3个月),1、2、3、4年LFFS和DSS分别为90%、83%、81%、75%和84%、77%、61%、5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或>5 cm3)对患者DSS有影响(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和病灶类型(残留或复发)是影响DSS的独立因素(P<0.05)。残留组和复发组晚期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和26%。结论FSRT治疗残留和复发鼻咽癌可得到较好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复发病灶和较大肿瘤体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残留和复发鼻咽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靶区设定的合理性以及局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9月至2005年12月,90例局部残留(34例)和复发(54例)鼻咽癌患者接受FSRT治疗,肿瘤最大径和体积范围分别为1.8~6.2cm(中位3.4cm)和0.8~24.7cm3(中位5.7cm3);计划靶区(PTV)定义为增强CT上的强化病灶外加2~3mm边缘,残留和复发病变的FSRT中位处方剂量分别为18Gy/3次和48Gy/6次。[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4.9个月(3.3~86.3个月),局部复发14例,其中,野内复发7例,86%(6/7)原病灶最大径<4cm;野外复发6例,67%(4/6)原病灶最大径>4cm;野内和野外同时复发1例。2和4年局部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3.1%和75.7%。肿瘤最大径>4cm和第2次局部复发者的4年局部无失败生存率均明显低于肿瘤最大径≤4cm(55.2%vs.82.1%,P=0.0369)和第1次局部复发和残留者(0vs.83.5%,P=0.0003)。[结论]对局部残留和复发鼻咽癌FSRT的靶区设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对直径较大的肿瘤,PTV应适当扩大或改用其它治疗;肿瘤最大径>4cm或第二次局部复发的患者,其局部控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胃结石合并小肠结石致肠梗阻临床较少见,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及漏诊,我们于1998年-2010年共收治14例胃结石合并小肠结石致肠梗阻患者,通过外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术后予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或表阿霉素(EP1)和氟脲嘧啶(5-Fu)组成的CAF或CEF方案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标准辅助化疗方案,其中ADM/EPI的累积性心脏毒性较大。而放射性心肺损伤亦为胸部肿瘤在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为探讨乳腺癌手术和化疗后,胸壁电子束照射对心肺毒性的影响,笔者自1999年11月至2002年8月在本院门诊收治乳腺癌根治术和化疗后患者220例,采用不同能量电子束照射胸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不仅能降低局部复发率,而且能延长生存时间[1].目前,两对穿切线野是最常用的胸壁照射技术,但单纯切线野在保证胸壁剂量分布的前提下,却使部分心脏和肺受到照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07年间全乳腺切除术后进行胸壁6 MeV电子束照射及锁骨上下区淋巴结引流区6~8 MV X线和12~15 MeV电子束混合照射患者280例资料,并与同期胸壁6~8 MV X线切线野照射118例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率为93.2%,随访满5、10年者分别为140、12例.电子束组和X线组的5、10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6.8%和5.0%、14.8%和10.1%(X2=1.12,P=0.290),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6%和65.5%、47.6%和57.3%(X2=0.97,P=0.325),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5%和79.6%、48.4%和53.3%(X2=0.37,P=0.545),>2级皮肤急性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4%和16.9%(X2=3.34,P=0.090),肺纤维化率分别为28.8%和22.1%(X2=1.27,P=0.300).结论 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的肿瘤控制率及不良反应与胸壁切线野照射无差别.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cacy of electron-beam chest-wall irradi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fter mastectomy.Methods From June 1999 to December 2007,280 women with localized breast cancer received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 using electron beam to chest wall.The effcacy and toxicity of these 280 women was compared with 118 women trea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using tangential field with photon beam.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 was 93.2%.140 patients had a minimum followed up time of 5 years and 12 patients had a minimum follow up time of 10 years.The 5-year and 10-year chest wall recurrence rates were 6.8%and 5.0%.14.8%and 10.1%for patients irradiated with electron and photon(X2=1.12,P=0.290).The corresponding 5-year and 10-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60.6%and 65.5%,47.6%and 57.3%(X2=0.97,P=0.325).The 5-year and 10-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77.5%and 79.6%,48.4%and 53.3%(X2=0.37,P=0.545).Grade Ⅱ or more acute skin toxicity occurred in 10.4%and 16.9%of patients irradiated with electron and photon(X2=3.34.P=0.090).Pulmonary fibrosis developed in 28.8%and 22.1% of patients irradiated with electron and photon(X2=1.27,P=0.300).Conclusion Electron-beam chest-wall irradiation is as effective as photon-beam irradiation in breast cancer after mustectomy.  相似文献   
7.
吴少雄  邓美玲  李巧巧  赵充  卢秦祥  李凤岩  崔念基 《癌症》2004,23(Z1):1561-1566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且术后常需补充放射治疗,本研究拟评价脑胶质瘤患者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58例,其中星形细胞瘤(AC)123例,少突胶质瘤(OD)12例(其中1例为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23例;放疗前行肿瘤肉眼完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77例,活检1例;放射治疗中位剂量58 Gy(30~75 Gy),术后等待放射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天(12~261天),放疗前或后配合化疗共68例.采用Cox模型进行单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2~62个月),复发27例,死亡57例.2年和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5%和4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Ⅰ/Ⅱ级与Ⅲ/Ⅳ级)、病理类型(AC/OD与GBM)、放疗前功能状态(KPS≥80与<80)、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全切与非全切)和年龄(≤40岁与>40岁)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P=0.001)、年龄(P=0.006)、放疗前功能状态(P=0.009)和手术切除范围(P=0.037)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低分级(Ⅰ/Ⅱ级)胶质瘤、年龄≤40岁、放疗前KPS≥80和肿瘤全切是预后较好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甘氨双唑钠联合DDP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T3~4N2~3MO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60Co或6~8 MV的X线加速器进行常规放疗,鼻咽DT:70~78 Gy,颈部阳性淋巴结DT:60~68 Gy,颈部预防照射DT:50~54 Gy,每周5次.每次2Gy,并配合DDP 20 mg/m2每周单药化疗,其中研究组同期配合甘氨双唑钠800 mg/m2放疗前1 h静脉滴注,每周3次.结果 治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两组的有效率(CR+PR)均为100%,但治疗结束时,研究组和研究组的肿瘤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3.33%和73.33%(X2=4.32,P=0.038);两组的毒副反应相似.结论 甘氨双唑钠联合DDP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肿瘤消退速度及消退率,其急性毒副反应不大.  相似文献   
9.
探究外科治疗T2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T2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随访患者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状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因素。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46%和79.66%,其中腹腔转移、肺部转移、肝脏转移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病理类型为浸润型、低分化程度为T2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T2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易发腹腔转移、肺部转移、肝脏转移,应加强对年龄≥60岁、病理类型为浸润型、低分化程度患者的管理,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维适形加速外照射(APBI-3DCRT)计划设计的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APBI-3DCRT剂量学分布特点及剂量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0例保乳术后T1~2NoMo病例,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APBI-3DCRT计划及全乳腺照射(WBI)计划。按RTOG0319标准对50例APBI-3DCRT计划进行剂量学可行性评价;并比较正常组织在APBI-3DCRT和WBI计划中受量情况。【结果】50例APBI-3DCRT计划中评为Ⅰ级1例(2%);Ⅱ级46例(92%);19级3例(6%)。与WBI相比,评价为Ⅰ,Ⅱ级APBI-3DCRT计划的患侧肺平均剂量(Dmean)以及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9.259Gy减少至1.637Gy和从15.53%到1.79%,心脏的Dmean和V20分别从1.826Gy减少至0.305Gy和从3.14%到0.04%,对侧肺的最大剂量(Dmax)和Dmax分别从2.809Gy减少至0.236Gy和从1.107Gy到0.102Gy,对侧乳腺的Dmax和Dmean分别从2.391Gy减少至0.231Gy和从0.984Gy到0.098Gy,甲状腺的Dmax和Dmean分别从0.494Gy减少至0.203Gy和从0.203Gy到0.078Gy(P〈0.05)。【结论】与WBI相比.APBI-3DCRT可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及照射剂量,有利于减轻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进行APBI-3DCRT在剂量学上是可行的,建议进行Ⅰ/Ⅱ期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