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3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硬膜下积液治疗经验。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7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影像学特征鉴别积液是否为血性,将患者分为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例)和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例)。根据积液是否为血性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法。 结果9例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接受钻孔外引流手术,8例积液消退,另外1例无效,之后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后治愈。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中14例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12例有效,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术前合并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均有效;另外2例最初接受积液外引流,无效,之后行硬膜下腹腔分流后积液消退。 结论对于硬膜下积液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积液是否为血性,是否合并脑积水。血性积液采取钻孔外引流,非血性积液采取硬膜下腹腔分流,合并脑积水的积液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方式,给予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方法。方法选取8具成人颅一颈椎标本,采用改良四柱式定位框架固定于枕颈,使颅-颈-肩形成统一刚体,保持空间位置恒定,CT薄层扫描获取枢椎三维定位信息,采用Aero—Tech立体定向手术规划系统三维建模,设计安全、可视化、个体化的虚拟置钉路径,反复虚拟演示验证钉道安全后,导向弓把持下置人导向钢针,复查CT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16个枢椎椎弓根置钉过程中,方向出现偏差(横突孔突破)1个,失败率为6.25%。结论目标椎弓根的容积三维重建、置钉路径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演示,使操作过程简单、直观而精确,不需要线形和角性参数的测量;加上导向抓持装置提供的稳定性,使该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选择髂内或髂外动脉吻合对移植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外或髂内动脉时移植肾血流参数、肾脏功能和血管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135例初次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平均年龄、HLA错配数目、淋巴细胞毒试验、冷/热缺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相同。应用髂外动脉端侧吻合66例,髂内动脉端端吻合69例。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肾脏功能、彩色多普勒肾脏血流参数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组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肾功能监测指标(Cr:118.41 vs123.68μmol/L),移植肾主肾动脉、段动脉、大叶间动脉血流及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内外动脉对移植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影响,动脉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笔者自1999年6月~2004年12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并得到随访的病例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2~62岁,平均41岁。左侧15例,右侧23例。胫骨中、上1/3骨折22例,下1/3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9例其中合并皮肤挫伤16例,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进行跖肌腱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8例(共120侧,其中男84侧,女36侧)防腐固定标本下肢进行跖肌腱移植的应用解剖及形态学测量。结果:跖肌腱长(30.59±2.49)cm,与下肢长度之比为0.38±0.02。根据外形特点跖肌腱可划分为上、中、下3段,宽度分别为(3.58±0.76)mm,(2.44±0.52)mm,(1.67±0.30)mm;厚度分别为(0.45±0.11)mm,(0.56±0.13)mm,(0.74±0.17)mm。跖肌腱终止方式分为A,B,C,D4型,构成比分别为55.00%,28.33%,13.33%和3.33%;跖肌腱止端横截面积为(11.52±7.45)mm2。结论:提供的跖肌腱解剖学数据,为临床跖肌腱取材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方法: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17例,其中1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7例采用闭合性复位,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1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患者在术后6—10个月后完全愈合,无畸形;7例采用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其中6例手术后6-12个月功能位愈合,1例由于畸形明显,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佳,而于术后2个月重新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论: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能避免由于软组织嵌入骨折端而影响骨折术后的愈合及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达到较好的对位、对线,避免畸形愈合。另外小切口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骨膜的干扰,以利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20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腹组60例(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微创组60例(采取LC联合LCBDE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的结石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NE、ACTH、Co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微创组的血清NE、ACTH、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T、APTT、FIB、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微创组的PT、APTT、FIB、D-D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LC联合LCBDE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可靠、创伤小、对患者应激及凝血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累及脑干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立体定向活检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病理确诊累及脑干的37例PCNSL临床资料。采用Leksell头架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对颅内病变取材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7例中,6例桥脑下部病变采取经小脑路径;31例桥脑上部病变中,5例采取经顶叶路径,26例采取经额叶路径。19例为单发病灶,18例为多发病灶。术后病理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小脑路径活检术后出血2例,其中死亡1例;经额叶通路活检术后出血2例。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诊断累及脑干的PCNSL的有效方法,应注意防治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3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A)及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B),均采用肩锁钩板固定,术中视情况选择钢丝捆扎及韧带修复,术后随访2年,行Constant-Murley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A组[83.8%(31/37)],B组[84.4%(27/3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为A组[86.5%(32/37)],B组[93.8%(30/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18.9%(7/37)],B组[15.6%(5/32)],P>0.05。在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发现肩锁关节骨化10例,其中A组6例,B组4例,肩锁关节原有骨关节病5例,其中A组3例,B组2例。结论肩锁钩板是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术式,但肩锁关节脱位优于锁骨外侧端骨折,其原因主要与肩锁关节骨化和骨关节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炎症性肠病差异基因的筛选以及结直肠癌队列生存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探究,为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候选基因。 方法从GEO数据库中选择RNA测序表达谱数据集GSE95473和GSE107597,通过常规转录组表达谱差异分析,筛选出炎症性肠病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GO数据库获取DEG的功能注释,并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基于TCGA数据库进一步在结直肠癌数据集中筛选具有预后意义的基因,并评价其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征。 结果两个数据集筛选到了共有DEGs 100个,通过主成分分析证实这些基因能够对结直肠癌肿瘤和黏膜区分良好。进一步筛选,获得ALDOB,SPINK4,REG4,IL1B,C2CD4A,CXCL8,NOS2,CXCL3等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高表达,并且这些基因的高表达往往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ALDOB,SPINK4,REG4,IL1B,C2CD4A,CXCL8,NOS2,CXCL3可能在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待于后续炎癌转化相关功能验证和机制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