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的脊髓及头颅MRI特点,通过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影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9例HFMD并发AFP病例中,1例四肢瘫痪,1例双上肢瘫,1例右上肢瘫,2例双下肢瘫痪,4例单侧下肢瘫痪。观察9例HFMD合并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大多于发病2周行脊髓和头颅MRI检查,并对患儿进行2年随访。结果 6例合并脑炎的患儿查体无颅神经损伤的相应体征。9例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3例痊愈,其余6例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但症状均较急性期明显改善。MRI示患儿头颅病变集中于中脑、脑桥、延髓的背侧,脊髓病变集中于C2~7和(或)T12~L1的脊髓前角,2年后病变仅遗留少许小范围异常信号。3例痊愈的患者,脊髓MRI仍能观察到异常信号。脊髓病变累及的长度越长,患者瘫痪的恢复越差。脊髓病变累及1~2个节段,经过康复痊愈。脊髓病变累及3个节段或以上、病变位于脊髓颈段、肌力0级者,预后不良。结论 HFMD患儿,急性期MRI显示病变主要位于脑干背侧和脊髓前角,脑干病变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而脊髓病变遗留AFP后遗症与脊髓病变长度有关。急性期MRI检查能灵敏、准确地显示脊髓病变,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2.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孤立综合征( CIS)和复发时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MS患儿的首次发作及复发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期间患儿复发次数为1~5次.由1名儿科神经医师对CIS及复发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类总结.由1名资深神经影像学医师对患儿CIS及复发的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分布.病灶位置的分析包括皮层、皮层下白质、中央白质、脑室旁白质、深部灰质核团以及脑干和小脑.结果 (1)临床表现:儿童MS发病急,CIS以皮层症状及视觉障碍表现多见,14例1年以内复发,复发时皮层症状减少,而视觉症状仍较多,随访时康复良好.(2)颅脑MRI表现:CIS时,13例出现皮层下白质病灶,且大片融合,与中央白质病灶相连,好发部位依次为额、顶叶.皮层9例受累.10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6例可见脑室旁白质小病灶.4例可见对称性深部灰质核团病灶.5例可见脑干病灶.3例可见小脑病灶.3例可见视束或视神经肿胀、增粗.2例可见锥体束异常信号.1例可见胼胝体病灶.复发时,12例可见皮层下病灶,较CIS时数量增多,以小病灶为主.9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病灶大小较前减小.8例可见脑室旁病灶,病灶数量较CIS时增多.仅有2例出现皮层病灶.5例出现小脑病灶.4例可见脑干病灶.6例可见锥体束病灶,发生率较CIS时明显增多,且出现“轨道征”.结论 儿童M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IS时额、顶叶皮层下白质病灶融合成大片并常累及中央区白质,复发时有时可见“轨道征”,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对儿童MS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3.
100 名发育正常国人延髓、上段颈髓轴线夹角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MRI诊断颅底凹陷症提供正常参考标准。方法 对 10 0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国人以及 6例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脑矢状位MRI扫描 ,于正中矢状层面上测量脑桥、延髓轴线与上颈髓轴线的夹角。结果 男女两性该角度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国人延髓、上段颈髓轴线夹角正常参考值为 143 6 4°~ 16 5 42°(95 %可信区间 ) ,颅底凹陷症患者该角度的估计范围为 12 4 84°~ 131 16°(95 %可信区间 ) ,二者间无交叉。结论 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 ,MR能够直接显示脑桥延髓受压的情况 ,在MRI成像中可以应用参考上述正常参考值对于该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4.
儿童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学(^1H 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8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和6例对照组儿童进行了^1H MRS检查,对两组间各代谢产物峰下面积比的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 病例组NAA/C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Cho/Cr比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mI/Cr和mI/NAA比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P〈0.01);mI/Cr比值升高是MLD的显著特征;CD的NA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Cho浓度减低。在MRI表现正常的病例和MRI未受 部位亦可探及明显的MRS改变。结论 ^1H MRS可以无创地观察脑白质营养不良脑内异常的生化代谢改变,且它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先于MRI发现脑内病变,有助于病变的确诊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5.
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回顾性研究2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的MRI表现.方法:20例证实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脑内均有MRI阳性表现,研究其MRI表现的类型,结果:20例患儿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8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8例主要为灰质受累,其中4例同时螺及灰质和白质,2例主要为白质受累,结论: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是多样性的,当MRI表现为灰质异常信号,脑萎缩,不典型梗塞或白质病变且合并临床难以解释的多系统症状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6.
MRI对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特征性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MR确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167例共215个椎体,外伤性98个椎体,非外伤性34个椎体,恶性骨折78个椎体。分别观察压缩椎体的外形、被替代的骨髓信号和类型、骨碎片、椎弓受累、椎旁软组织影和其他椎体改变。结果:恶性骨折的骨髓被完全替代(I型),而良性骨折的骨髓以部分替代或完全保留为主(Ⅱ型,Ⅲ型,P<0.001);恶性的骨髓病变的边界不规则,而外伤和非外伤性的边界规则(P<0.001);椎体楔形压缩仅见于外伤和恶性骨折,倒楔形压缩仅见于恶性,而凹陷形多见于非外伤(P<0.001)。椎间盘撕裂、椎体碎片和椎间隙狭窄或增宽见于良性骨折。椎弓根受累,椎旁软组织影和其他椎体转移见于恶性压缩骨折。结论:MR上特征性改变能准确地鉴别良、恶性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探讨MRI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应用价值,并将T_2mapping成像与T_1脂肪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6月经病理或基因确诊的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病人27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8.53±6.25)岁,平均病程为(4.17±3.79)年。同期选择1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5.67±1.23)岁。均行下肢MRI检查,评价其MRI表现,并应用T_1脂肪评分系统进行脂肪浸润分级,T_2mapping成像测定T_2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T_2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病例组T_2值与T_1脂肪评分,以及两者分别与年龄、病程、肌酸激酶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病例组的T_2值及T_1脂肪评分分别与临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22例病人MRI表现为受累肌肉呈不同程度脂肪浸润,T_1WI呈高信号,5例MRI表现正常。22例病人各块肌肉的受累程度不同,但T_2值与T_1脂肪评分分布趋势相似,两者均反映受累最重者为大收肌(T_2值243 ms,T_1评分2.8),其次为臀大肌(T_2值243 ms,T_1评分2.7)、股外侧肌(T_2值225 ms,T_1评分1.9),受累较轻的有股薄肌(T_2值171 ms,T_1评分0.3)、缝匠肌(T_2值170 ms,T_1评分0.6)及长收肌(T_2值175 ms,T_1评分0.4)。病例组的T_2值[(211.9±65.2)ms]明显高于对照组[(141.6±16.7)ms](t=5.228,P0.001)。MRI表现正常的病人,其T_2值[(158.1±15.4)ms]比对照组[(141.6±16.7)ms]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78)。T_2值与T_1脂肪评分、病程及临床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年龄和肌酸激酶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T_1脂肪评分与年龄、病程及临床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肌酸激酶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T_2mapping成像与T_1脂肪评分系统均能很好地评价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病人的肌肉受累分布特征及病情的严重程度,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病人的下肢肌肉T_2值与T_1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T_2值比T_1脂肪评分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99.
Moyamoya病的MRI和MRA表现:儿童与成人患者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Moyamoya病患者的MRI和MRA表现。方法 分析 10例Moyamoya病患者 ( 6例儿童 ,4例成人 )的MRI和MRA表现。MRA影像主要研究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以及侧支血管的出现情况 ,并由此进行分期 ;MRI影像主要研究脑梗塞的发生部位。并分别对儿童和成人的MRA和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儿童和成人患者的MRA表现均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 ,伴侧支血管形成。而MRI表现两组有较明显的差别 ,儿童患者以大脑半球皮质和 /或皮质下梗塞为主 ,达 75 % ( 9/12 ) ,成人患者以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和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为主 ,达 87.5 % ( 7/8)。结论 MRI和MRA是评价Moyamoya病的一种很好的影像学方法。儿童与成人Moyamoya病的MRI表现不同可以解释其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
常规SE序列和动态增强MRI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常规SE序列与动态Gd-U.----x增强扫描对肝局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肝局灶病变做了常规SE平扫和动态Gd-U.---A增强及延迟万WI增强扫描;就各序列对肝局灶病变的检出率、病变的信噪比(C/N)值和图像质展进行定员和定性分析。结果36例共142个病灶,动态Gd-lyl?l?A检出率(138/142,958%)明st高于IFZWI和延迟TW[增强(128/14,叨%;119/142,838%)(P<005):动态Gd-IJ:1713A增强的C/N值高于TZWI和TIWI延迟增强(P<0.05);动态增强的伪影较L们少(P<0.01),而病灶清晰度各序列之间无明显差别(P>0.历)。结论动态u-ly:1717A增强扫描在病灶检出率、图像质显反C/N值方面均优于IWI,对肝局灶病变的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