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探讨该方案治疗多药无效IM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多药无效IMN患者44例,采用肾9方(每天1剂,分2次口服)联合清热膜肾冲剂(1包/次,每天3次)治疗,疗程为24周.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U)、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细胞免疫功能(CD4+、CD8+、CD4 +/CD8+比值)、IL-2的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基本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5%、68.2%、84.1%;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显效率为90.9%;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4 hU明显降低(P<0.01),Alb明显升高(P<0.01);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1,P<0.05);SCr及BUN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GFR显著升高(P<0.05).CD4+、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1),CD8+明显降低(P<0.01);IL-2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多药无效IMN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体内异常表达的IL-2水平.  相似文献   
82.
陈以平教授巧用蝉花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蝉花,对于大多数学习中医的年青学者而言,也许并不是很熟悉。其实,蝉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是一些蝉的土栖若虫受到蝉拟青霉等真菌寄生的产物。《本草图经》曾有记载:“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赍至都下者,医工云,入药最奇。”其性味甘寒无  相似文献   
83.
慢性肾盂肾炎是由非特异性致病细菌侵入一侧或两侧肾脏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多发于女性,对于绝经期前后,特别是绝经后妇女此病发生率更高,且有其一定的临床特点。本文就30例绝经期前后妇女慢性肾盂肾炎和27例青年对照组进行对比,以探讨绝经期前后妇女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和中医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人工固体培养法培育的蝉花菌丝延缓实验大鼠肾小球硬化作用的机制 ,观察和评价其对肾小球硬化的疗效。方法 :对大鼠行 5 / 6肾切除 ,建立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 ,采用天然、不同剂量固体培养蝉花菌丝治疗4 2d ,观察各组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和 2 4h尿蛋白定量 ;对大鼠肾脏做病理组织学分析 ,行HE染色、PAS染色 ,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肾小球病理损害面积的百分率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Col -Ⅳ、FN、LN、MMP - 2、TIMP - 2免疫染色 ,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天然、固体培养蝉花菌丝能明显减少大鼠血肌酐、尿素氮上升程度 (P <0 .0 5 ) ,天然、大剂量固体培养蝉花菌丝组血白蛋白显著升高 (P <0 .0 5 ) ,2 4h尿蛋白量不同程度减少 ;HE染色、PAS染色肾组织病理片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固体培养蝉花菌丝能明显减轻大鼠肾小球硬化程度 ,减少肾小球内Col-Ⅳ、FN、LN、TIMP - 2的表达 ,提高MMP - 2的表达 ,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固体培养蝉花菌丝能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进程和慢性肾衰竭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85.
蝉花菌丝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延缓实验大鼠肾小球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观察和评价蝉花菌丝对实验大鼠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大鼠行5/6肾切除,建立肾小球硬化模型,并用蝉花菌丝对其治疗42 d,其间观察大鼠的尾动脉血压和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并在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种生化指标(Scr、BUN、Alb、TG、TC、Hb、HCT、RBC)和取材作病理分析,行HE染色,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肾小球平均损伤面积的百分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Col-Ⅳ、PAI-1、u-PA、u-PA mRNA和PAI-1 mRNA免疫染色,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模型对照组中Col-Ⅳ、PAI-1、u-PA蛋白表达作相关分析.结果:蝉花菌丝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降低大鼠肾重/体重比值,24 h尿蛋白量,降低大鼠BUN和Scr(P<0.01);模型组大鼠尾动脉血压在42 d里均明显高于蝉花菌丝组(P<0.05);蝉花菌丝组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白蛋白均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免疫组化显示蝉花菌丝能减少大鼠肾小球中PAI-1蛋白的表达,提高u-P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内Col-Ⅳ的表达明显强于蝉花菌丝组(P<0.01);原位杂交技术显示u-PA mRNA和PAI-1 mRNA主要表达定位在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襻和部分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蝉花菌丝组大鼠的u-PA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PAI-1 mRNA的表达弱于模型组大鼠(P<0.05);经等级相关分析,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中PAI-1蛋白的表达和肾小球内Col-Ⅳ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32;P<0.01).结论:蝉花菌丝减轻了肾小球的损害,改善了动物的肾功能和肾衰竭并发症(贫血、营养不良),延缓了肾小球硬化的进程,其机制可能具有下调PAI-1的表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u-PA的表达相应增高,使肾小球内Col-Ⅳ的表达量减少.  相似文献   
86.
尿酸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的肾脏病变。本病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常见病 ,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 0 3% ,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道由痛风所致终末期肾衰者占 0 6%~ 1 .0 %。据Zollinger统计 ,尿酸性肾病在 2 3,30 0例尸解中占 0 2 % ,而痛风病人尸解几乎都有肾脏损害。既往认为本病在我国罕见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及医药卫生状况的改善 ,其发病率已逐年增加 ,以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1 临床分型临床上又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尿酸性肾病 ,原发性者其发病机理与下述因素有关 :(1 )…  相似文献   
87.
病  例患者 ,女性 ,38岁。曾于 1978年因血尿、水肿诊断为慢性肾炎 ,1990年出现肾衰竭 ,逐渐发展至尿毒症 ,1994年8月开始血液透析。 1999年初出现腰部、双肘、膝、肋等骨关节疼痛 ,当时测PTH 115 0 pg/L ,诊断为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予萌格旺等治疗效果欠佳。 2 0 0 0年 2月疼痛加剧 ,并出现行走困难 ,身高缩小约 10cm。体格检查 :神清 ,贫血貌 ,跛行 ;两肺呼吸音粗 ,未及 口罗音 ;HR 90次 /min ,律齐 ;腹平软 ,无压痛反跳痛 ,未及肿块 ;四肢关节无畸形。辅助检查 :PTH 2 773pg/L、血磷 2 .8mmol/L、血钙 3.87mmol/L、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88.
有关IgA肾病蛋白尿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为一免疫病理诊断名称,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活检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沉积,临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研究表明,有80%的IgA肾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相似文献   
89.
“旦白尿”是一个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症状。祖国医学中虽没有对旦白尿的专门叙述,但有关论述和辨证治疗可在“水肿”“虚劳”“腰痛”等篇中探索。这些年来,中西医治疗各种类型的旦白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其原因  相似文献   
90.
从慢性肾炎患者看中医阴虚、阳虚的病理生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内已有很多研究。我们曾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甲亢、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研究中,观察到阴虚火旺者尿肌酐、尿尿素氮、尿儿茶酚胺明显增高。初步提出阴虚火旺者能量代谢较高,摄入营养较多的看法;另外,还提出慢性肾炎阳虚的患者,其症状群的出现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及体内能量代谢降低有关。本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从内生肌酐清除率、肌酐系数、体温、皮肤蒸发水、血和尿中无机盐、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等指标观察阴虚、阳虚与肾功能、能量代谢、营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中医阴虚、阳虚的病理生化学基础是能量代谢和营养状况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