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3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362篇
医药卫生   1063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717篇
  2010年   619篇
  2009年   580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514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0年   10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25例邹晓平李兆申孙振兴许国铭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200433主题词胃肠出血内窥镜检查消化性溃疡出血Subjectheadings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pepticulcerhe...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在肝脓肿诊断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引导中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DUS对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6例肝脓肿患者进行肝脏检查,分析其超声图像特点,并与肝穿刺、病理结果对比;治疗上行CDUS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观察其治疗疗效.结果 46例最终均经超声引导下肝穿刺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脓肿,经CDUS诊断为肝脓肿44例,诊断符合率95.7%.46例患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3~5h体温即下降,穿刺成功率以及治愈率均达100%.无1例出现严重感染、大出血、气胸以及胆漏等并发症.结论 CDUS诊断肝脓肿的准确率很高;采用CDUS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方法直接、安全、易于操作,且穿刺成功率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3.
目的:以医学生为被试,探讨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拖延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中文修订版,一般拖延量表(GPS)和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FMPS)对536名被试进行测量。结果: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拖延,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拖延。2适应性完美主义负向预测拖延,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拖延。3适应性完美主义在积极和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在积极和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的关系中也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在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1.0mg单用两种方法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112例,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加服拉米夫定100mg/d;B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1 mg/d,均为24周.治疗后12周和24周分别检测两组HBV-DNA、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结果:B组用药后12周HBV-DNA、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24周后,检测HBV-DNA、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显示A、B组疗效都较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1.0mg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相似,但恩替卡韦起效快,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2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两组均静脉给予甲钴胺及α-硫辛酸治疗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口服2周。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行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神经主觉症状问卷( T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 VAS),观察药物副作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hPG、HbA1 C、MNCV、SNCV及HAMD、TSS、VAS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与B组比较,A组MNCV、SNCV均较前改善(P<0.05);HAMD、TSS、VAS分值均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A组(77.5%)明显高于B组(60.0%)(P<0.05)。结论黛力新可有效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同时可减轻抑郁。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分析山东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了解患者的乙肝感染状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3年226 1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分别按年份、性别、年龄和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HBs Ag阳性14 069例,HBs Ag阳性率为6.22%(14 069/226 193)。2011—2013年HBs 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4%(4974/74 959)、6.18%(4410/71 399)、5.87%(4685/79 835),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HBs Ag阳性检出率为7.43%(8855/119 181),明显高于女性的4.87%(5214/107 012)。0~19岁年龄组HBs Ag阳性率最低,为1.28%(364/28 355);30~39岁年龄组HBs Ag阳性率最高,为8.21%(2694/30 129)。共检出12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乙肝小三阳"检出率最高,为60.63%(8530/14 069);其次为"乙肝大三阳",检出率为26.05%(3665/14 069);再次为1、3、4、5阳,1、5阳,1、2、4、5阳,1、2、3、5阳,检出率分别为5.52%(777/14 069)、2.84%(400/14 069)、2.04%(287/14 069)、1.26%(177/14 069);还检出了6种罕见模式:1阳,1、2、3、4、5阳,1、3阳,1、2、5阳,1、2阳,1、2、3阳,检出率均低于1%,分别为0.80%(113/14 069)、0.46%(65/14 069)、0.23%(33/14 069)、0.08%(11/14 069)、0.07%(10/14 069)、0.01%(1/14 069)。结论山东地区乙肝感染具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多种感染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索排班模式,合理配置使用护士,解决护理工作现状中的瓶颈问题,为改进护理管理和调整病房护理人力资源政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兵团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已开展连续性排班模式的两个科室约10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评价连续性排班的政策模型对护士满意度和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结果:护士对连续性排班的政策模型满意度高于传统排班模式,护士在连续性排班模式中工作压力是减小的。结论:通过对比研究,作为新生事物的连续性排班模式远远优于传统排班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78例患儿死亡36例(46.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发心血管、脑、肝脏系统衰竭及循环不良或休克为死亡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依次为19.17、10.28、10.09、10.07.结论 影响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预后的因素有伴发心血管、脑、肝脏系统衰竭及循环不良或休克.  相似文献   
90.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PTD)是一种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姿势和动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多数常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因素在PT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已确定的遗传特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YT1/TOR1A ;DYT6/THAP1;DYT4/TUBB4a;DYT7;DYT13;DYT21;DYT23/CIZ1;DYT24/ANO3;DYT25/GNAL )和隐性遗传(DYT2;DYT17),其他一些迟发、散发的 PTD基因分型仍未明确。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约75%为 PTD[1]。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在儿童期起病,通常发生在5~10岁。发作从小腿开始,然后扩散到肢体的其他部位;而原发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常累及面部,喉部及颈部,往往持续保持局灶性或节段性。以成人起病的原发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中,有15%~30%可发展至肢体的其他部位[2‐3 ]。有证据表明,不光是家族性肌张力障碍具有一定遗传基础,极可能很多明显散发性的病例也有遗传基础[4],现就PTD的基因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