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27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1186篇
医药卫生   22327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573篇
  2019年   584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682篇
  2015年   828篇
  2014年   1367篇
  2013年   1449篇
  2012年   1738篇
  2011年   1940篇
  2010年   1793篇
  2009年   1638篇
  2008年   1474篇
  2007年   1315篇
  2006年   1123篇
  2005年   957篇
  2004年   683篇
  2003年   559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基于MRI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个体化导航模板定位截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保存完好的成年尸体下肢标本16具,将尸体标本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模板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每组8具16个膝关节。模板组术前行双下肢髋-膝-踝MRI扫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及逆向工程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设计制作出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个体化截骨导航模板实物,用于TKA手术的截骨定位。传统组按常规人工TKA手术程序进行操作。术后两组均摄整个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比较两组假体组件的角度;两组取出膝关节假体后行全下肢CT扫描,比较冠状位下两种方法定位截骨后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的垂直关系及轴位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外科髁上轴的平行关系。对测得参数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0.05。结果本组研究共设计制作了32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TKA16例。术中所有的导航模板和股骨髁与胫骨平台贴附性较好,无明显偏差。(1)术后测量假体位置:正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1.2±0.2)°,传统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3)°;模板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1.4±0.3)°,传统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2.3±0.4)°。侧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6.8±0.2)°,传统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9.2±0.4)°;模板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1)°,传统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4.8±0.6)°。模板组FFC、FTC、LFC、LTC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2)术后CT测量截骨面与其机械轴线垂直关系:模板组:16例膝关节的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成角88.9°~91.1°,平均90.1°,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成角89.6°~90.7°,平均90.3°。14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平行,其余2例有2°以内成角;传统组:16例膝关节均出现截骨面与其机械轴线成角,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8例(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5例,其中大于4°的有1例;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3例,其中有2例大于4°,12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外科髁上轴成角,其中10例成角偏差大于3°。结论在人工TKA中个体化导航模板的使用明显的提高了股骨及胫骨的截骨精度,并且能够精确定位股骨远端假体旋转轴线,假体位置准确。  相似文献   
8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将于2015年4月21日至26日举办第一届上海中山骨科论坛学术周,本次学术周设立脊柱、关节、创伤、关节镜四个学习班。4月22日由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将邀请脊柱、关节、创伤和关节镜领域的大师级权威人士做总论坛讲演。第六届全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规范与新进展学习班于2015年4月23~25日举行。23日全天报到,24日理论授课,25日实践操作。本届学习班的特色是:关节外科领域著名专家进行授课、学员自己主刀进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的尸体操作。主要学习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一期手术、一次住院分期手术与分次住院行双侧膝关节置换(TKA)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并整理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接受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17例,其中183例获得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间隔时间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63例(A组);分次手术组58例(B组);与分次住院组52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一般因素、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与C组术前合并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总住院时间较B组与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二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围术期输血量较B组和C组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差值、总手术时间、围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期或分期行双侧膝关节置换可获得相似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索氨甲环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仅纳入因类风湿关节炎(Steinbrocker 3、4级)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数据,最终纳入197例。其中68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给药组),74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3 h再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重复给药组),5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女52例、男16例,平均年龄58岁;重复给药组女54例、男20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女40例、男15例,平均年龄55岁。比较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单次给药组、重复给药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816.80±245.09)ml、(975.15±216.33)ml和(1295.68±263.85)ml,术后引流量为(221.60±70.05)ml、(337.20±113.10)ml和(479.74±120.66)ml,输血率为5.41%、10.29%和25.45%,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为(2.71±0.74)g/dl、(3.18±0.62)g/dl和(3.83±0.70)g/dl;各指标给药组均较对照组低,重复给药组较单次给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单次给药组8例、重复给药组6例、对照组8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8/68)、8.1%(6/74)、14.5%(8/5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5,P=0.508)。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使用氨甲环酸,更推荐术前及术后3h重复给药。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肘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应用半限制型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9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4例。男3例,女10例;50岁1例,大于60岁12例。肱骨远端骨折AO分型C2型3例、C3型6例。其中8例一期行全肘关节置换,1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Ⅰ型)二期行全肘关节置换。4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均病程7.8年,Mayo分期Ⅲ期1例、Ⅳ期2例、Ⅴ期1例。全部采用铰链式-半限制型假体,以骨水泥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50~550 ml,平均400 ml;住院时间16~55 d,平均30.2 d。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82个月,平均 39.5个月。12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急性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查为阴沟杆菌,经二期手术清理、置管冲洗引流4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该例术中截骨时发生肱骨外髁骨折,给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4个月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全部病例均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7例骨水泥界面出现透光区。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4.6%(11/13)。结论 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和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遵循手术操作技巧,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2年4月对19例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微波灭活联合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男12例, 女7例;年龄11~65岁, 平均47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转移瘤8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X线、CT显示骨干皮质破坏小于骨全长的1/3,而MRI显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依据MRI确定截骨范围,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采用常规肿瘤假体置换入路,按广泛切除原则充分显露瘤段骨及软组织肿块。使用铜网保护瘤段骨周围软组织,用2 450 MHz微波将瘤段骨内部加热到50 ℃,持续20 min,按术前测量长度进行截骨,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年。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复发,带瘤生存;2例术后其他部位转移,死亡;余8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5~20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死亡;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3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其余患者无关节功能受限。结论 微波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髓腔内广泛受累的四肢恶性骨肿瘤,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介绍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并探讨其工作原理、手术操作技巧、早期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肿瘤瘤段骨切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治疗股骨远端骨肉瘤的儿童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8岁、9岁和15岁。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1~2周期,化疗结束后根据X线、CT 和MR等检查结果评价化疗疗效,对于化疗效果好且符合保留骨骺手术条件者采用此术式治疗。首先通过CT、MRI确定病变范围,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定制保留骨骺的肿瘤型假体以及模具,待假体定制完毕后行肿瘤瘤段骨切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切口愈合1周后给予术后的规范化化疗,并进行长期随访。 结果 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 h、4 h和6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 ml、500 ml和2 200 ml。对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 为12~24个月,根据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4分、26分和13分,短期随访显示患者肢体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现假体感染,经保守治疗(抗炎补液、切口换药等)无效后行大腿截肢术,余2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等其他并发症。2例患者双下肢长度相差均< 2 cm。结论 通过严格掌握保留骨骺保肢手术的适应证,配合术前及术后的新辅助化疗,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为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保肢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其疗效安全、可靠,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5例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5~80岁,平均74岁;病程1~6年,平均3年。根据Koshino影像学分期,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2例。术后采用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7个月,平均6.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感染、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不明显;HSS评分、VAS评分、胫股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不同负压下术后失血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高负压引流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94±9.02)岁;术毕放置6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低负压引流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4.93±8.90)岁;术毕放置3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对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值、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的所有患者总失血量等进行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第1天,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1.74±15.69)g/L,总失血量(1 217.73±459.50)ml,术后引流量(312.94±103.44)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34.90±12.90)g/L,总失血量(904.01±381.58)ml,术后引流量(129.25±44.25)ml,高负压引流组的数值均高于低负压引流组。术后3 d,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6.00±13.29)g/L,总失血量(1 304.72±421.75)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3.87±11.39)g/L,总失血量(1 196.78±344.2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时,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情况选择负压引流压力大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选择低负压引流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