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72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693篇
医药卫生   32827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899篇
  2014年   1516篇
  2013年   1533篇
  2012年   1946篇
  2011年   2059篇
  2010年   1897篇
  2009年   1769篇
  2008年   1746篇
  2007年   1562篇
  2006年   1474篇
  2005年   1623篇
  2004年   1454篇
  2003年   1411篇
  2002年   1091篇
  2001年   1055篇
  2000年   943篇
  1999年   747篇
  1998年   522篇
  1997年   553篇
  1996年   517篇
  1995年   486篇
  1994年   431篇
  1993年   326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256篇
  1990年   221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最初,棕色脂肪组织(BAT)是被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思纳(Conrad·Gessner)在1551年所发现[1]。人们通常认为BAT只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新生体当中,后来随着对BAT在新陈代谢相关性疾病中作用的了解,尤其是在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过程进一步发现,成年个体当中也存在着BAT[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18F-FDG PET/CT)可以无创的通过测量组织的糖代谢来发现BAT,摆脱了以往只能通过病理验证的方法,这也加快了人们对BAT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脱落3例)和药物组(60例,脱落6例)。药物组口服盐酸桂利嗪胶囊,每日10 mg,每晚睡前服;针药组在药物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穴取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等,每次30 min,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ACA、MCA、PCA、VA、BA血流速度,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针药组VAS评分,ACA、MCA、PCA、VA、BA血流速度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药物组低(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5%(55/57),高于药物组的90.7%(49/54,P<0.05)。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盐酸桂利嗪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降低颅内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单纯口服盐酸桂利嗪。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对SD大鼠吸入不同浓度七烷麻醉不同时间后血中游离六异丙醇(hexafluoro?isopropanol,HFI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中游离HFIP的生成规律及其与七烷麻醉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14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6只用于测定HFIP样品的血/气分配系数,其余10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分别接受1.16%(S1组)、2.32%(S2组)和3.48%(S3组)浓度的七烷麻醉。每组内再分为6个麻醉时段,分别麻醉0.5、1.0、1.5、2.0、3.0、4.0 h,每个时段用鼠6只。麻醉结束后立即取腹主动脉血5~10 mL。首先采用顶空二次平衡法测得大鼠HFIP的血/气分配系数,再使用一次平衡法测得大鼠血中实际游离 HFIP浓度。同时使用顶空二次平衡法测定大鼠血中七烷浓度及血/气分配系数。分析组内血中游离HFIP浓度与麻醉时间的关系,及组间七烷麻醉浓度与血中游离HFIP浓度的关系。结果:3组不同时点SD大鼠血中均能测出游离HFIP,且在麻醉1.0 h时均达峰值,而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其浓度逐渐降低。与S1组相比,S2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增高 (P < 0.05);除4.0 h时点外,S3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与S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S2组相比,S3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各组大鼠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随七烷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七烷麻醉浓度增加到3.48%时,血中各时点游离HFIP浓度反而降低,七烷代谢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7.
常规18F-FDG PET/CT静态显像在肺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通过标准化摄取值等代谢参数进行半定量分析,但静态显像无法提供病变的示踪动力学信息。近年出现的动态显像技术能够连续评估某一时间段内病变的代谢变化过程,并可应用净摄取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与静态显像相互补充,为肺癌的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就 18F-FDG PET/CT静态及动态显像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分析七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胸腔镜手术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七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术中采用七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与麻醉恢复,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对比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开始前(T1)、单肺通气30 min后(T2)、手术结束时(T3)血流动力学MAP、HR、SpO2及MDA、SOD、Cor。 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1、T2时对照组MAP高于T0,HR、SpO2低于T0,T2时对照组MAP高于T1,HR、SpO2低于T1;T1、T2时观察组MAP低于对照组,HR、SpO2高于对照组;T2、T3时两组MDA、Cor高于T0、T1,SOD水平低于T0、T1,且T3时两组MDA、Cor水平高于T2,SOD低于T2(P<0.05);T2、T3时观察组MDA、Cor低于对照组。 结论七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应用于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能促进麻醉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