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医药卫生   21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刘小荣  张笠  高武  卢青云  孟研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07-2308,2312
目的 探讨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方法.方法 单纯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组织以分离软骨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以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蛋白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显示3代以内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三角形,核为圆形或椭圆形;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细胞呈紫蓝色,细胞基质呈蓝色;Ⅱ型胶原蛋白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胞浆及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细胞基质内也有少量棕黄色颗粒.结论 成功建立了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及培养体系,3代以内软骨细胞生长良好,保持稳定的生物学特征,传代4次后出现"去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用于模拟法医棍棒打击致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在BIM-II型生物撞击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铁质棍棒,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轻伤组与重伤组,致伤后6h进行解剖,观察损伤形态,并取材做常规病理,行CT及脑组织含水量检查。结果致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h内轻伤组死亡率1/10,重伤组6/10,形态学及CT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损伤。各组之间脑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控制实验参数的情况下,该动物模型重复性好,实验结果稳定,能够较好地模拟法医检案中铁棒损伤形态,可用于法医学中颅脑钝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3.
蜕皮甾酮乳膏对伤口愈合速度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乳膏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的疗效观察,从而为蜕皮甾酮乳膏促愈作用找到证据及其机制.方法 先制备好蜕皮甾酮乳膏,而后将32只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兔制备成全皮层缺损的创伤动物模型,每只兔3个背部创面,分别敷以空白乳膏基质、蜕皮甾酮乳膏及云南白药创可贴.其中8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天拍摄愈合后的创面,统计其面积,同时计算出各个创面的伤口愈合率;另外24只兔分3批于造模后4、8、12天利用微循环观察和分析系统检测创面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伤口愈合率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蜕皮甾酮乳膏有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P<0.01),疗效与云南白药相近(P>0.05);毛细血管密度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蜕皮甾酮乳膏组创面与其他两组相比,其毛细血管生成密度较大(P<0.01);病理观察:蜕皮甾酮乳膏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较多.结论 蜕皮甾酮乳膏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腹部震荡和摇摆是否能增加小分子溶质转运和膜腹透析的效能。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观察了 18例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及 6只雄性新西兰兔腹膜透析模型 ,摇摆和腹部震荡前后透出液内溶质 (D)与血浆中相应溶质 (P)比值 (D/P)及溶质转运面积系数 (MTAC)和引流量的变化。结果 :在震动与非震动组肌酐D/P值及在 45min与 6min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蛋白质D/P值及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APD患者低频组与高频组 2h和 4h尿素氮D/P值及 2h肌酐D/P值较基础值均明显增加 (P <0 0 1或 0 0 5 ) ,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蛋白质D/P值及引流量与基础蛋白质D/P值及引流量比较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摇摆和腹部震荡均能增加小分子尿素氮和肌酐的转运 ,对大分子蛋白质转运及超滤量无影响 ,提示增加CAPD病人的活动能提高腹膜透析的效能。  相似文献   
85.
崔景秋  冯凭  强桂芬 《天津医药》2002,30(10):616-619
目的:研究PEG对DM生AS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DM性AS模型对照组、PGE1组和PGE2组3组,采用PGE1和大剂量PGE2静脉给药,3个月后测定血浆NO、NOS、ET、PGI2、TXA2、t-PA、PAI水平。结果:实验结束后,PGE1组和PGE2组血浆NO、NOS、PGI1、t-PA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而血浆ET、TXA2及PAI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PGEG2作用强于PGE1。结论:PGE1和大剂量PGE2可增强DM性AS家兔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纤溶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DM性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6.
在35例麻醉、迷走神经切断和自主呼吸的家兔,记录膈神经放电,观察延髓孤束核区(NTS区)微量注射组胺(HA)对呼吸的影响。结果发现:(1)NTS区微量注射HA后,动物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减小;(2)HA的呼吸效应可被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阻断,但不能被H_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阻断;(3)在NTS区单独注射H_1或H_2受体阻断剂对呼吸频率和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均无影响。这些结果提示,HA对NTS区的吸气神经元具有兴奋性调制作用,此种作用是通过H_1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87.
实验性糖性与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宝瑗  张富赓  王士贤  韩行湛 《天津医药》2002,30(7):424-426,I001
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试剂及给药途径,制备能动态显示白内障形成的动物模型。方法:(1)豚鼠,0.4%d-半乳糖,0.2mL/(眼·d),球后注射19天;(2)大鼠,50% d-半乳糖腹腔注射,25g/(kg·d),共24天;(3)家兔,30%萘混悬液灌胃,2.65mL/(kg·d),共8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不同动物模型晶状体混浊度变化并测定其生化指标。结果:成功获得了糖性及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结论:此两类模型是深入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药效学的可靠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88.
丹参和肌苷对实验兔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在热缺血60min和120min后,该处微绒毛和线粒体的缺血性损害比对照组兔为轻。但用肌苷保护的肾小管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性损害比用丹参保护的要重。缺血肾恢复血流30min后,丹参与肌苷两组的微绒毛和线粒体均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这些结构未能恢复正常。丹参的主要作用之一,可能与提供维持近曲小管细胞的微绒毛有规则地排列,以及修复热缺血期间引起的局部损害所需的能量有关。  相似文献   
89.
张天林  杨露春  安同岭 《天津医药》2007,35(11):847-849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单独或协同对颅内动脉退变的影响。方法:以雄性家兔为实验对象,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组)、单纯高血压组(HT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组(CH组)和高血压加高胆固醇血症组(HT CH组)。每日饲喂胆固醇造成高胆固醇血症,用双肾动脉狭窄法制成肾性高血压。实验结束后,兔脑标本全部HE染色,部分标本Masson、PTH和苏丹IV染色。另有部分标本进行电镜检查。结果:N组和CH组颅内脑实质内、外动脉未见明显异常。HT组光镜下可见脑实质内、外小动脉肌层增厚、血管收缩及透明变性。电镜下平滑肌细胞被激活,内皮细胞分泌物较多。在HT CH组,3只兔脑实质外较大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脑实质内、外小动脉病变与单纯高血压组所见相同。结论:单纯高血压可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共同作用可导致脑实质外较大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单纯高胆固醇血症不易造成颅内动脉退变。  相似文献   
90.
用高脂、去β-VLDL 高脂和正常家兔血清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内 TC、FC、CE 和 Apo—B 含量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高脂和去β-VLDL 高脂血清可引起细胞内 Ch 堆积,培养后高脂血清组细胞内 TC、FC、CE 和 Apo-B 含量为146.5±14.7、40.3±7.0、106.0±14.2和26.3±2.3μg/mg 细胞蛋白质,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去β-VLDL高脂血清组相应为125.5±3.8、46.1±5.1.79.4±18.1和25.5±3.8μg/mg,细胞蛋白质,差别亦均有高度显著性,电镜下观察到高脂和去β-VLDL 高脂血清均可引起胞浆中大量无膜包裹的脂滴空泡形成。正常血清培养组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数量远较前二者低,且胞浆中无脂滴空泡形成。对β-VLDL 及修饰的 LDL 可引起泡沫细胞的形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