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了解燃煤砷暴露人群外周血T细胞活化情况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蛋白激酶C/核因子κB(PKC/NF-κB)途径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或活化情况,探讨PKC/NF-κB信号通路在燃煤砷致人体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94例居民分为无症状暴露组(12例)、轻度砷中毒组(33例)、中度砷中毒组(34例)及重度砷中毒组(15例);以距病区约12 km的非砷污染某村居民2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BMCs胞浆内PKCθ及磷酸化蛋白激酶Cθ(pPKCθ)表达水平.结果 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无症状暴露组[(21.76±15.31)%]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18.41±11.36)%、(17.78±11.93)%和(18.79±13.38)%]与对照组[(3.19±2.12)%]比较明显增加(P<0.05或<0.01);无症状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1.49±0.24、1.58±0.30、1.57±0.34、1.51±0.16)与对照组(1.30±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BMCs胞浆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3,P>0.05).p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8,P<0.01),轻、中、重度砷中毒组(0.64±0.14、0.64±0.20、0.62±0.12)与对照组(0.93±0.20)及无症状暴露组(0.81±0.23)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0.01).PBMCs内pPKCθ表达水平与NF-κB结合DNA的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0.565,P<0.01).NF-κB结合DNA的活性与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呈明显正相关(r=0.546,P<0.01).结论 燃煤砷暴露可显著增强人体PBMCs内PKCθ的活化及NF-κB结合DNA的活性,并诱导人体T细胞的活化,提示PKC/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燃煤砷引起人体T细胞活化的信号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DNA甲基转移酶1(DNMT1)Mrna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患者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地砷病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在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选择68例地砷病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其中有40例经过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病变组(20例)、癌前病变组(14例)及癌变组(6例).在距病区约12 km的非砷暴露村大果朵村.选择23例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集上述被调查者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中DNMT1 Mrna的表达.另收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地砷病患者皮肤组织标本(一般病变34例、痛前病变21例,癌变6例)和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地砷病患者皮肤及对照皮肤组织中DNMTl蛋白的表达.结果 轻、中、重度地砷病患者外周血DNMT1 Mrna表达分别为0.221 83±0.595 09、0.246 11±0.509 79和0.389 27±0.411 33,轻、中度患者的DNMT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695 95±0.463 98,P均<0.01);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患者外周血中DNMT1 Mrna表达分别为0.320 64±0.547 46、0.313 09±0.529 13和0.159 07±0.342 56,均低于对照组(0.695 95±0.463 98,P均<0.05).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以及癌变组皮肤DNMT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4%(30/34)、100.00%(21/21)和100.00%(6/6),与对照组[0(0/15)]比较表达增强(P均<0.01),并随患者皮肤损害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强(r=0.740,P<0.01).结论 DNMT1参与了砷中毒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增强是砷中毒发生的早期事件,DNMT1有望成为砷中毒诊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患者七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用生化法测定银杏叶片治疗前后地砷病患者血清中七项肝功能指标。结果:银杏治疗前患者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及胆碱脂酶(Cholineesterase,CHE)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活性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pyruvic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Totalbiliribin,TBil)及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biliribin,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TP、ALB含量及CHE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升高,γ-GT活性则明显降低(P<0.01);ALT、TBil及DBil3项指标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银杏叶片对地砷病患者肝功能的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TP、ALB、CHE和γ-GT4项指标在砷致肝损害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银杏叶片改善地砷病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肝细胞修复、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和保护肝合成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74.
高处坠落伤250例伤情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77年6月至1992年6月,收治了高处坠落伤250例,现对其伤情特点及救治原则进行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50例,男性162例(占64.8%),女性88例(占35.2%);成人198例(占79.2%),儿童52例(占20.8%)。伤因:高处作业不慎坠落150例(占60%),山上摔下,顺坡滑行55例(占20%),小孩玩耍不慎自窗台掉下25例(占10%),自杀跳楼20例(占8%)。坠落高度:l~10m。伤型:本组病例多发伤有202例(占80.8%),单一伤48例(占19.2%)。25O例725处伤,人均2.9处伤。开放伤287处(占37.4%),闭合伤438处(占62.6…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及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 mRNA转录表达的情况,探讨两者间关系及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99例砷中毒患者和103例正常对照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情况;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砷中毒组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为40.4%,对照组为2.91%;随病情加重砷中毒患者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升高,轻、中、重度砷中毒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2.73%、39.02%和52.78%,非癌变组与癌变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78%和6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随着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的加重,MGMT mRNA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表达率在非癌变组与癌变组分别为71.05%和30.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升高与该基因mRNA表达降低有关联(r=0.456,P=0.01)。[结论]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是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发生的早期事件;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可导致MGMT mRNA转录水平下降并可能是进一步导致蛋白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以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观察指标,探讨碳酸锂(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Li2CO3同时给药组;D组:Li2CO3先期给药组),于实验第6、9、10周分批断头处死动物,取动物肝脏进行肝组织学检查,GST-P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两组动物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肝癌前期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癌标志酶GST-P表达减弱(P〈0.01),PCNA阳性率显著降低;D组动物一般状况明显好于C组,GST-P阳性灶及PCNA阳性率的下降趋势优于C组。结论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有抑制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7.
慢性燃煤砷污染所致肾损害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慢性燃煤型砷污染对肾脏功能损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 10 8例慢性砷中毒患者进行血、尿β2 -微球蛋白及肌酐、尿素氮检测 ,并对其中 5例患者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慢性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组血肌酐、尿素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而血、尿 β2 -微球蛋白 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1) ;病理学检查显示肾小球体积增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肾间质水肿 ,系膜细胞增生 ,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 ,近曲小管中度肿胀变性及脂肪变性。结论 燃用高砷煤所致砷污染可造成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病理性损害 ;血、尿β2 -微球蛋白是早期发现砷对肾脏损害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转录及表达以及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的转录及表达与砷中毒的关系。方法采集68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及23例非病区居民外周血。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MGMT及DNMT1 mRNA的水平。利用自愿手术治疗的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标本(61例,其中34例为一般病变,21例为癌前病变,6例为癌变)和对照皮肤组织标本(15例),以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砷中毒患者及对照皮肤组织中MGMT及DNMT1蛋白的表达。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与砷中毒程度有关(χ2=13.739,P0.01)。砷中毒组MGMT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和非甲基化患者之间MGMT mRNA和DNMT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中度患者DNMT1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皮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皮肤损害程度有关(rs=-0.446,P0.01);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MGM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砷中毒组皮肤组织中DNMT1蛋白表达强于对照组(P0.01),并与皮肤损害程度有关(rs=0.740,P0.01);且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组织中DNMT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P0.05)。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抑制了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且DNMT1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此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燃煤型慢性砷中毒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方法 随机检测 5 1例患者的肌电图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F波 ,H反射 ,体感诱发电位 (SEP)。结果  12 0块肌肉肌电图6 6 .7%以多相不规则波为主 ;MCV与 SCV均有减慢 ,以 SCV减慢最为显著 ,而 MCV远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 (NCV )的异常远比纤颤、正尖波检出率高 ,且随病情的加重改变愈加明显 ;F波与 H反射异常率不高 ,提示很少累及神经根 ;SEP的异常率高达 6 0 .8% ,同时说明该组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的损害。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用来观察燃煤污染型慢性砷中毒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病程、范围 ,亦是该病的早期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0.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有关燃煤型砷中毒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特征尚未见报道。为此 ,我们对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 98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非病区 96例健康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96例正常对照组选自远离病区 12公里以外 ,无高砷煤接触史且无心肺疾患的健康人 ,平均年龄 (49±2 )岁。观察组 98例选自受高砷煤污染的病区 ,除外其它慢性心肺疾病 ,平均年龄 (5 1± 2 )岁。病例均符合 1994年王连方提出的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1] 。1.2 检测项目 采用日本MINATO公司Aut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