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当前,砷中毒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具有高发的远期致癌效应,对其中毒机理及防治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贵州省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为特有的燃煤污染型,较为严重,以肝脏和皮肤损害为主,肝硬化腹水及皮肤癌为其主要死  相似文献   
52.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病人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LWB -Ⅰ型微循环仪对162例砷中毒病人及68例正常人作双眼球结膜微循环观测。结果不同程度砷中毒病人 ,其球结膜微循环变化也不尽相同。轻度砷中毒病人以球结膜微血管数目减少及血管周围渗出为主 ;中度砷中毒病人以血管粗细不均 ,血流速度缓慢较为显著 ;重度砷中毒病人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逐渐升高 ,尤以血球重度聚集及缺血区的出现更为突出。结论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是慢性砷中毒病人的重要表现 ,监测其变化 ,有助于砷中毒病因的探讨、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3.
燃煤型砷中毒人体肝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燃煤型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之一,肝硬变为其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尚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多.我们对在诊断和分度标准上按新疆天然高砷水所致慢性砷中毒标准已确诊的轻、中、重度患者184例进行了临床调研,旨在寻找早期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常规体检、腹部B超、相关实验室生化检查.并对23例自愿者,在排除了长期酗酒、血吸虫病和甲、乙、丙型肝炎等疾病后,进行了常规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普通光镜和电镜的对比观察.结果常规体检及肝肿大者分别为轻度4例(4/45,8.89%),中度10例(10/54,18.52%),重度34例(34/85,40.48%).B超示肝大,肝回声增强者分别为轻度9例(9/45,20%),中度11例(11/54,20.37%),重度37例(37/85,43.53%).临床消化系症状以乏力(144/184,78.26%),纳差(127/184,69.02%),恶心(109/184,59.24%),腹痛(98/184,53.26%),腹胀(88/184,47.83%)等为主.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著,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主.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结论燃煤型砷中毒对肝脏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痛、腹胀、肝肿大等为主.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主,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著.随着病情的发展,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肝脏表现为慢性纤维化硬变过程.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鉴别诊断没有特殊意义,故在确诊肝病类型时,尚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价.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SBA,r-GT,ET三指标联合应用在筛检及动态观察其病情进展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采用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观察了碳酸锂(Li2CO3)对抗黄曲霉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其P21、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A、B、C、D4组,分别为阴性、阳性对照及Li2CO同时给药和Li2CO3先期给药组。于实验第6、9、10wk分批断头处死动物,取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C、D两组动物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肝癌前病变程度明显减轻;P21、Bcl-2蛋白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wk)即有表达,第9、10wk显著提高,呈B组>C组>D组>A组的趋势,与各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一致。提示:Li2CO3具有明显地对抗和预防化学诱导肝癌的作用,P21、Bcl-2蛋白的动态检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燃煤砷暴露对人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居民及非病区居民外周血,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分为暴露组(17例)、轻度砷中毒组(35例)、中度砷中毒组(38例)、重度砷中毒组(19例)及对照组(35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刺激指数;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钙离子指数(IECa^2+);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PBMC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NF-AT)结合DNA的活性。结果: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刺激指数(1.315±0.962、1.611±1.224、1.114±0.545、1.289±0.875)均低于对照组(2.322±1.241,P〈0.01)。经抗CD3单克隆抗体(McAb)刺激后,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刺激指数(0.997±0.177、1.103±0.291、1.007±0.221、0.957±0.205)亦均低于对照组(1.842±0.429,P〈0.01)。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经抗CD3 McAb处理后,IECa^2+(110.130±49.637、92.429±31.191、77.640±35.3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5.986±59.450,P〈0.01);中、重度砷中毒组IECa^2+亦均显著低于暴露组(121.337±46.410,P〈0.05)。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内NF-AT结合DNA活性(1.354±0.446、1.290±0.291、1.159±0.41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22±0.291,P〈0.01)和暴露组(1.611±0.294,P〈0.05)。结论:燃煤砷暴露可导致人体T细胞刺激指数下降、PBMC内IECa2+减少及NF-AT结合DNA的活性降低,表明砷可抑制人体T细胞增殖能力,其原因可能与砷对T细胞受体(TCR)/CD3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对血清中Ⅳ型胶原(Ⅳ鄄C)、层粘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Ⅲ型前胶原(PC鄄Ⅲ)的联合检测,了解砷中毒患者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探讨其在砷中毒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病区有砷煤接触史,并有慢性砷中毒症状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个实验组,检测血清Ⅳ鄄C、LN、FN和PC鄄Ⅲ,检测结果在各中毒组间比较,同时各实验组再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轻、中、重度3个实验组的PC鄄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组的Ⅳ鄄C、LN也较对照组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1);中、重度组的FN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的Ⅳ鄄C、LN、FN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增高或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煤砷慢性中毒患者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合成降解失衡,胶原在细胞内大量沉积,导致机体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砷中毒的发病机制之一;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检测对砷中毒病程发生发展及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p16基因突变及甲基化在砷致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16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中突变及甲基化的情况和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和PCR产物克隆测序技术对60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对p16基因第1外显子甲基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燃煤型砷中毒患者p16基因第2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存在;第1外显子SmaⅠ位点甲基化分析显示:癌变组10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甲基化,癌前组12例、一般病变组38例,均未发现甲基化存在。结论p16基因高度甲基化可能是导致砷性肿瘤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并可能在砷致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强化SOD刺梨汁对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的排砷作用和对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砷中毒患者口服强化SOD刺梨汁、刺梨汁治疗4周,每周收集1次晨尿测定尿砷,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巯基(-SH)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强化SOD刺梨汁组在服用1周后尿总砷(2148μmol/L)较治疗前(2.02μmol/L)明址升高(t=2.189,P〈0.05),服用3、4周后尿总砷(1.59、1.6μmol/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496、2.238,P〈0.05);与治疗前(1.89μmol/L)相比,刺梨汁组在服用1周后尿砷(2.09μmol/L)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服用3、4周后尿砷(1.36、1.31μmol/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578、2.755,P〈0.05或〈0.01);两组在同一疗程的排砷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SOD刺梨汁治疗后患者的SOD活力较治疗前升高,一SH增加,MDA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69、2.042、3.039,P〈0.05或〈0.01);刺梨汁治疗后患者的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276,P〈0.05),但-SH、MDA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与刺梨汁治疗组比较,强化SOD刺梨汁组患者的SOD、-SH均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2.531、2.572,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t=2.405,P〈0.05)。结论强化SOD刺梨汁、刺梨汁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均有一定的排砷解毒作用;强化SOD刺梨汁可提高患者机体抗氧化能力.拮抗砷中毒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的损害作用。强化SOD刺梨汁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排砷解毒和拮抗脂质过氧化损害作用优于单纯刺梨汁。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燃煤砷暴露人群外周血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1转录表达与酶活力的关系,探讨其在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燃煤型砷中毒病区133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包括病区非病例组25例和病例组108例),将病例组分为无明显肝病组(38例)和肝病组(分为轻度肝病组43例和中重度肝病组27例);在非砷暴露村选择34例经健康体检无异常的居民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观察对象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u/Zn-SOD mRNA和GSH-Px1 mRNA表达,化学法检测SOD、Cu/Zn-SOD和GSH-Px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Cu/Zn-SOD mRNA和GSH-Px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病区非病例组比较,肝病组Cu/Zn-SOD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病区非病例组比较,肝病组SOD、Cu/Zn-SOD和GSH-Px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无明显肝病组比较,轻度肝病组SOD和Cu/Zn-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而中重度肝病组三种酶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轻度肝病组比较,中重度肝病组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Cu/Zn-SOD和GSH-Px1转录表达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1),酶活力与肝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1),且转录表达与其酶活力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砷可能通过调控Cu/Zn-SOD和GSH-Px1的转录表达水平而影响其酶活力,参与砷中毒肝损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贵州省130名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140名健康个体的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砷中毒发病的关系。结果砷中毒病例组和对照组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GSTT1^(-/-))的频率分别为58.5%和4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246,P〈0.05);携带GSTT1^(-/-)基因型个体发生砷中毒的风险是携带GSTT1非纯合缺失基因型(GSTT1^(+/+)or(-/-))个体的2.18倍[比值比(OR)adj=2.18,95%可信区间(CI):1.183~4.018]。砷中毒病例组和对照组间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GSTM1^(-/-))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联合分析显示:携带GSTM1^(-/-)和GSTT1^(-/-)联合基因型的个体,其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adj=2.931,95%CI:1.024~8.387)。结论GSTT1^(-/-)基因型可能是燃煤型砷中毒发生的重要危险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