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初步探讨亚微乳处方中乳化剂及油相因素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分散和高压均质乳化工艺制备亚微乳,单因素试验法考察处方中乳化剂与油相对亚微乳物理稳定性的影响;以平均粒径、D50值、D99值及ζ电位为指标,考察不同处方中亚微乳灭菌前后的物理稳定性,并留样观察其长期稳定性.结果 泊洛沙姆188与中链油相互配伍不能得到性质稳定的亚微乳,且单独以泊洛沙姆188为乳化剂的各处方制剂长期放置后平均粒径明显增大;聚乙二醇硬脂酸酯( HS15)与各油相结合制得的亚微乳均较稳定,长期放置后各项指标基本不变;聚山梨酯80与大豆油-中链油(1∶1)混合油或大豆油配伍制成的亚微乳在灭菌后产生较大粒径的乳滴,而与中链油相配伍可制得粒径较小且均匀分散的体系;蛋磷脂E80单独作为亚微乳乳化剂,乳化效果欠佳.结论 大豆油、中链油及混合油与不同性质的乳化剂相互作用可共同影响亚微乳的粒径,但不同制剂的处方对亚微乳ζ电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比较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MTT法测定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者对HepG2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 3.4~27.2 μmol·L~(-1)丹参酮ⅡA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对应各浓度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HepG2细胞均无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丹参酮ⅡA对HepG2细胞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其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抗肝癌的药效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比较不同指标预测葛根注射液稳定性的差异,为稳定性评价指标选择的必要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经典恒温加速试验法预测稳定性,注射液中葛根总黄酮与葛根素的含量测定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法。结果 注射液中有效部位总黄酮与有效成分葛根素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分别以二者为指标的t0.9% ℃为0.63a和1.82a。结论 不同类型的稳定性评价指标对制剂的稳定性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影响,提供充分的稳定性评价指标选择依据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制 2- 羟甲基 -3,5,6- 三甲基吡嗪的前药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静脉乳剂,以期延长川芎嗪的生物半衰期。 方法 以川芎嗪为原料,经氧化、酰化、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进而以大豆油为油相,注射用大豆磷脂与泊洛沙姆 188 为乳化剂,制备其初乳,再经高压乳匀机匀化,制得其静脉乳剂。 结果 所得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元素分析及紫外光谱确证其结构为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色谱纯度大于 98% , 乳剂平均粒径为 253.2 nm , Zeta 电位为 - 28.7 mV ;长期留样放置 12 个月,制剂外观性状、粒径、 Zeta 电位、 pH 及含量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研制的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乳剂理化性质稳定,可达到静脉注射制剂要求,为进一步考察其药动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FOLATE)的肿瘤细胞靶向性。方法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采用叶酸活性酯在微碱性条件下与白蛋白纳米粒表面的活性氨基偶联制备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再将其与米托蒽醌混合,戊二醛固化,制备MTO-BSANP-FOLATE。采用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其肿瘤细胞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所制备的MTO-BSANP-FOLATE包封率为(96.55±0.96)%,载药量为(9.66±0.10)%。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TO-BSANP-FOLATE组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均高于MTO-BSANP。结论MTO-BSANP-FOLATE可通过肿瘤细胞高表达的叶酸受体靶向于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56.
目的考察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二者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行为,证实两者穿透血脑屏障的差异。方法小鼠分别静脉给予丹参酮ⅡA乳剂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以HPLC法测定各主要脏器组织中的药物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乳剂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静脉给药后均快速分布至各主要脏器组织,其中以肝脏的药物分布量最高;前者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丹参酮Ⅱ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更易进入血脑屏障,提示丹参酮ⅡA乳剂有望用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7.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纯化不同中药有效部位特性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65  
目的:探讨LD605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具不同母核结构有效部位的特性,并为含有复合有效部位的中药复方吸附纯化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含生物碱、黄酮、水溶性酚性化合物和无机矿物质4种中药有效部位的单味药材(黄连、葛根、丹参、石膏)水提液为样本,在LD605型树脂上进行动态吸附研究,比较其吸附特性参数。结果:除无机矿物质外,其他中药有效部位均可不同程度地被树脂吸附纯化。结论:使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中药复方的设想基本可行,但应根据药材和处方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纯化条件。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比较醋酸钙片剂与胶囊剂中钙离子的体外溶出度及钙磷结合的特性.方法 建立钙离子与磷酸盐体外结合的定量指示方法,考察不同浓度和不同pH环境下的钙磷结合特性,进而比较醋酸钙片剂与胶囊剂的体外溶出度和钙磷结合效果.结果 钙离子与磷酸盐的结合与两者浓度呈正相关,钙磷结合量随钙离子和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pH7时结合量最大;醋酸钙片剂与胶囊剂体外溶出速率不同,但溶出完全后两者体外钙磷结合效果相同.结论 所用方法简单易操作,结果准确.在体外,醋酸钙片剂和胶囊剂均能有效与磷酸盐结合.  相似文献   
59.
川芎嗪脂肪乳在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川芎嗪脂肪乳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为川芎嗪新制剂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以川芎嗪静脉注射脂肪乳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为样本,建立小鼠组织中川芎嗪的HPLC定量方法,并用该法测定经尾静脉给药后小鼠血液和组织匀浆中药物浓度,比较2种制剂的分布情况。结果川芎嗪脂肪乳能迅速通过小鼠血脑屏障,血液中分布最多,心脏消除最快;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比较,前者在测定的组织及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增加,浓度有显著性增高。脑内AUC值是对照组的2.76倍,AUC总值是对照组的2.40倍。结论使用脂肪乳作为载体,小鼠血液及各组织中川芎嗪分布量增多,消除减慢,具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比较丹参酮类化合物体外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结构与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改良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丹参酮类化合物经与细胞共培养一定时间(24、48和72小时)后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对K562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表明:所检测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作用24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0.91、4.04、5.95、13.85μg/ml,而作用48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0.37、1.35、1.71、6.71μg/ml,作用72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0.33、0.46、0.82、6.02μg/ml。结论: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均对K562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提示丹参酮类化合物的A环为芳环时可增强细胞毒性,C环的呋喃环结构可能影响其细胞毒性,其具体作用机理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