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9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related signals in hydrochemical time series is still a challenging task. Mostly it is unclear how the geometrical and energetic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s influencing variation in the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onitoring sites, e.g. located close to volcanoes. Past research showed that linear stress-release models alone are not capable to explain sufficiently observed variation in hydrochemical time series due to earthquake activity. A spring located at the base of Koryaksky Volcano, which has shown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close to 5, major earthquakes, was chosen to analyse relation patterns between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and seismicity. A possible mechanism, explaining observed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that seismic waves trigger an underground water pumping caused by nucleation of gas bubbles in magma was proposed. Consequences are an increase of discharge, gas content in water and changes in the mixing ratios of waters of different genesis. Based on functions of aggregate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E) it is herein shown that seismotectonic-triggered processe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hydrochemistry of the spring, lasting longer than two decades. At least seven categories of relation patterns between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and seismotectonic activity E can be identified. A conducted spectral analysis shows that earthquake activity and hydrochemistry share spikes in frequencies. Results prove that the use of functions of transformed aggregated seismic observations is useful to represent the seismotectonic activity for analysing earthquake-related signals in hydrochemical time series.  相似文献   
52.
据卫星影象判读试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读,论述临汾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沿北西向左幕-县底断裂密集分布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地震史料,讨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3.
鄂西三峡区域重力场特征及其地震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不仅能造成深部地壳界面不连续(变异)和重力场的异常分布,同时在上部地壳有相应的显示。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反演了鄂西三峡地区地壳厚度分布、重力均衡状态,进而着重研究了地表线性断(破)裂系统和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包括地震活动)。由此得出结论:三峡东部NNE向延伸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不是现代强烈活动的深部断裂(块)作用结果,即其深部似不存在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54.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周光全  张建国 《地震研究》1997,20(1):92-100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并讨论了山前断裂的闭锁条件。  相似文献   
55.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脉地震群为高应力序列,应力参数在(0.5~5.0)MPa,松桂震群为中等应力序列,在(0.3~1.5)MPa;洱源震群为低应力序列,在(0.01~0.5)MPa。由此而讨论了不同构造背景与环境应力参数的依赖性及其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56.
本文在搜集了目前攀西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和历史地震研究资料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攀西地区的大震和强震发生的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场条件。根据地震的发生条件,以及近几年来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新方法和新认识,对攀西地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划分,并将结果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的相应方案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邢台地震极震区浅层探测、新生代深浅构造运动的分期、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剖析及其与震源参数的对比等研究,指出邢台地震区控制早第三纪盆岭构造发育的铲形断裂及其下部向东缓倾的滑脱面与邢台地震的发生无关;邢台地震群是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受北西向断层或横向障碍体阻隔的不连续“深断裂”依次向上撕裂状破裂扩展、引起相邻斜列状深断裂间应力迁移和加载等三维破裂过程的产物;邢台地震断层是先存地壳“深断裂”向上撕裂状扩展的“新生断层”。  相似文献   
58.
金门东南海域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浩江 《地震地质》2000,22(2):104-110
金门东南海域是泉州—汕头地震带内的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该海域是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断陷海湾 ,中强地震的发生与该海湾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对该海域断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表明 ,中强地震多发生在 :F1 断裂以西及其与F1 3 ,F23 ,F4断裂的交汇处 ;海域局部莫霍面隆起西侧边缘 (热区中心西侧边缘 )地带 ;NE向重力梯度带向西扭曲处及正剩余布格异常Ⅰ区与Ⅲ区之间的地段 ,即深部高密度体周围的密度变异处  相似文献   
59.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