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比较肝细胞癌(HCC)假包膜完整性的MRI表现与其生物学特征[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PVTT)、术前肝内转移、术后复发、术后肝内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假包膜MRI表现预测HCC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HCC病例,且术后随访时间大于半年的53例HCC患者。分析患者术前MRI检查图像,根据有无假包膜及假包膜的完整性分为完整假包膜、部分及无假包膜,并评价HCC假包膜完整性与病理分级、PVTT、术前肝内转移、术后复发、术后肝内转移的相关性差异。结果 53例HCC患者共54个肿瘤病灶。在MRI上具有完整假包膜20例(37.0%)中,合并PVTT 2例(10.0%),术前肝内转移4例(20.0%),术后复发4例(20.0%),术后肝内转移2例(10.0%)。部分及无假包膜为34例(63.0%)中,PVTT 12例(35.3%),术前肝内转移10例(29.4%),术后复发18例(52.9%),术后肝内转移21例(61.8%)。HCC包膜完整性与门静脉有无癌栓、术后复发、术后肝内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肝内转移率差异不明显(P>0.05)。根据病理分级,高分化10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7例。高、中、低三型HCC完整假包膜比率分别为50.0%、35.1%、28.6%,部分及无假包膜病例所占比率分别为50%、64.9%、71.4%,尽管随着肝癌病理分型降低,HCC假包膜的完整率有降低趋势,但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09)。结论 HCC肿瘤假包膜完整性的MRI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其临床预后,但尚不能作为判断其病理分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MR增强3D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比较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邻近血管征、上述两种征象均为阳性及其中任意一种征象为阳性在不同最大径病变及良恶性病变中的出现率;评价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中,恶性病变58例,良性44例。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恶性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良性病变,在最大径>2 cm病灶中的出现率高于最大径≤2 cm的病灶。以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鉴别同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6.89%(33/58)、79.54%(35/44)、78.57%(33/42)、58.33%(35/60)及0.68;以邻近血管征诊断同侧乳腺恶性病变的上述指标分别为56.89%(33/58)、93.18%(41/44)、91.67%(33/36)、62.12%(41/66)及0.75;以上述两种征象均为阳性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AUC分别为46.55%(27/58)、93.18%(41/44)、90.00%(27/30)、56.94%(41/72)及0.70;以其中任一征象阳性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AUC分别为68.97%(40/58)、81.82%(36/44)、83.33%(40/48)、66.67%(36/54)及0.75。结论 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部位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特征的CT表现.方法:选取经手术确诊的9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转移淋巴结的CT特征,并通过多层螺旋CT分析食管癌病变部位与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常见于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上、中纵隔淋巴结,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下纵隔及胃周淋巴结(P<0.0001).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胸中、下段(P=0.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病变部位各有其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区域,其中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上纵隔淋巴结中以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44.
上腔静脉综合征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SVCS DT诊断文献的回顾性分析,表明CT在诊断SVCS及其侧枝循环上,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1560名婴儿喂养情况的调查,了解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与婴儿体重、身高、患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除身高以外,其它各项指标均与喂养方式有关.即:母乳喂养优于混合喂养,混合喂养又优于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46.
食管癌是胃肠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食管癌传统的成像方法主要描述肿瘤形态变化及其大小等,而近年提出的影像组学是通过高通量从CT、MRI等影像中提取并分析大量影像学特征,对肿瘤异质性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应用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放化疗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分析等。从影像组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及面临的挑战三方面对食管癌影像组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多发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127条输卵管近段阻塞合并同侧伞端粘连不孕患者资料,行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后2~3 d利用腹腔镜对粘连伞端行分离及造口术.分析输卵管近三段再通率、完全再通率,随访1年观察妊娠率及相关并发症等.对术后1年未妊娠者行输卵管造影复查.结果 67例均成功实施输卵管再通术,近三段再通率为97.6%(124/127);联合腹腔镜对近三段再通的124条输卵管行伞端微创手术治疗,完全再通率为98.4%(122/124).术后1年妊娠率为58.2%(39/67),异位妊娠发生率为4.5%(3/67),未妊娠率为37.3%(25/67),其中输卵管再阻塞未妊娠率为25.4%(17/67),输卵管通畅未妊娠率为11.9%(8/67).结论 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联合腹腔镜是治疗输卵管多发阻塞性不孕症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MSCT及其三维重组技术对地震压砸伤患者胸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地震压砸伤患者胸部骨折的MSCT表现和三维重组图像的诊断优势.结果 135例患者共发现肋骨骨折100例,严重肋骨骨折包括第1、2肋骨骨折50例, 3支或3支以上肋骨骨折81例和连枷胸36例;非肋骨骨折包括胸椎、胸骨、肩胛骨和锁骨骨折共59例,非肋骨骨折出现与否与严重肋骨骨折的发生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地震所造成的压砸性胸部骨折中,严重肋骨骨折的发生率高.非肋骨骨折与严重肋骨骨折的发生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患者胸部压砸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MSCT三维重组对胸部细微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中晚孕胎儿正常眼球玻璃体不同部位的磁共振信号值,为监测胎儿眼球发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发育正常的中晚孕胎儿92例(184只眼球);按胎儿眼球玻璃体不同部位分成7组,分别为上部、内部、下部、外部、前部、后部、中部。分别测量各部眼球信号值大小,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胎儿眼球玻璃体上部、内部、下部、外部、前部、后部、中部信号值分别为:(234.02±77.40)、(255.31±79.08)、(260.78±85.26)、(268.56±84.95)、(261.33±84.45)、(246.56±81.78)及(267.37±84.65)。经方差分析显示,胎儿眼球玻璃体不同部位信号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孕胎儿正常眼球玻璃体不同部位信号值大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T分期病人胸腹部转移淋巴结CT表现及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25例,女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55.8±9.2)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将病人分为2组(pT1及pT2-3)。通过观察多层螺旋CT颈胸腹部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采用Kappa检验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及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同时观察不同T分期病人转移淋巴结优势分布区域。结果 3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中,pT1病人51例(51/329,15.5%),pT2-3病人278例(278/329,84.4%)。MSCT共发现转移淋巴结967枚,其诊断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08)。胸段食管癌病人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为上纵隔及胃周区域。pT1组病人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为上纵隔区,位于胸中、下段最易发生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下纵隔及腹腔区域转移较少。pT2-3组中,胸上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别为上纵隔区及胃周区,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pT1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且食管癌不同T分期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