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8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医药卫生   616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杨淑婷  刘斌 《华西医学》2016,(4):789-793
大量出血和输血是肝切除术患者发生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的高危因素。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有助于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存活率。现有研究表明适当使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全身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2.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26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140/153)高于单发脑梗死组(92/1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3,P<0.05),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脑梗死组(χ2=4.80,P<0.05)。②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02,P<0.05),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首发脑梗死组(χ2=5.04,P<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重。②颈动脉颅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及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及武汉市七医院检验科完成。取大白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进行消化传代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3~6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含0.1,1.0,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氯沙坦(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依拉普利组)的培养液培养,测定细胞倍增时间(TD=t犤log2/(logNt-logN0)犦,TD:细胞倍增时间,t:培养时间,No:接种后的细胞数,Nt:培养t小时后的细胞数),进行细胞增殖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算增殖指数(增殖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个数/400)。用均相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结果:①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随氯沙坦和依拉普利浓度的逐渐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逐渐延长(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殖指数: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增殖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氯沙坦组0.1~100μmol/L,依拉普利组1.0~100μmol/L)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之间比较,氯沙坦组显著低于依拉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抑制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均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两者作用差异无显者性,氯沙坦和依拉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前者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的老年患者56例,比较 ELISPOT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ELISPOT 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4%,85.71%,90.00%,69.23%;PPD 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14%,71.43%,68.42%,40.5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57%,61.90%,68.00%,61.90%。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 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 PPD 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论】ELISPOT 法应用于老年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分析各年龄段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各支冠脉血管病变的特征及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决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CAG的患者274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126例,平均年龄(35.10±4.91)岁;中年组(41~65)岁1774例,平均年龄(55.00±6.60)岁;老年组(≥66岁)842例,平均年龄(71.68±4.49岁)。运用自编的"CAG检查Epidata数据库",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和冠脉数据,包括:左主干(LM)、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各支血管的病变特征、TIMI血流情况、放置支架及手术情况,并依据美国心脏协会所制定的冠脉狭窄程度评价标准计算Gensini积分。 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行CAG检查的构成比分别为4.6%、64.7%、30.7%,其中以中老年人群占比最高为95.4%;3组患者男性比例(84.1%、65.8%、58.7%)、年龄[(35.10±4.91)岁、(55.00±6.60)岁、(71.68±4.49)岁]、LM病变(0.8%、5.4%、12.4%)、RCA病变(38.9%、62.5%、77.7%)、LAD病变(55.6%、81.0%、92.2%)、LCX病变(23.0%、52.5%、71.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弥漫性病变(4.0%、5.2%、9.3%)、钙化病变(1.6%、8.2%、11.2%)、侧支循环的建立(6.3%、3.0%、15.8%)、急诊手术比例(18.3%、24.5%、20.0%)、需择期PCI术比例(6.3%、13.7%、18.9%)、手术时间[12.0(7.0,28.5)min、15.0(9.0,38.0)min、16.0(10.0,45.5)min]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RCA、LM/LAD、LCX是否放支架、是否有血栓形成及是否有瘤样扩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3支血管(RCA、LAD、LCX)TIMI血流为3级(RCA:61.1%、86.0%、84.9%,LAD:54.8%、75.2%、82.5%,LCX:75.4%、47.9%、62.6%)、LAD病变TIMI血流为0级(15.1%、7.7%、7.6%)、LCX病变TIMI血流为1级(1.6%、0.3%、1.7%)及2级(15.9%、1.5%、2.0%)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5.0(0,39.8)分、13.0(4.0,35.6)分、22.0(10.0,50.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A病变TIMI血流0级、1级与2级,LAD病变TIMI血流1级与2级,LCX病变TIMI血流0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冠脉病变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冠脉病变率增加;不同年龄段LM、RCA、LAD、LCX冠脉病变比例、弥漫病变、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支血管以LAD病变比例最高;LCX血管病变以TIMI血流1级、TIMI血流2级的血流缓慢现象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6.
头颅外伤继发脑梗塞,临床少见.现将1989年1月~1993年4月我院收治的1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岁以下8例(其中婴幼儿5例),20~60岁3例,60岁以上2例.1.2 外伤史 13例均有明确的头颅外伤史,其中坠落伤5例,车祸伤3例,冲撞伤2例,打击伤2例,跌伤1例.受伤着力点:额顶部2例,额部3例,后枕部2例,颞部1例,余5例无详细记载.外伤后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时间:24/小时以内6例,24~48小时3例,48小时以上4例,最短时间为外伤后20分钟,最长时间为外伤后8天.1.3 临床表现 伤后有短暂意识障碍4例(持续10分~1小时),头痛7例,头晕2例,呕吐3例,言语障碍6例(运动性失语5例,混合性失语1例),肢体瘫痪12例(单瘫2例,偏瘫9例,四肢瘫痪1例).病理征:单侧阳性11例.双侧阳性2例.均无脑膜刺激征.  相似文献   
47.
目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64-SCTCA)对钙化及非钙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与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比较,两者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搜集67例患者64-SCTCA及近期CCA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扫描结果将冠状动脉分为非钙化组和钙化组,按管径无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1%~75%),重度狭窄或闭塞(76%~100%)4个等级分别比较两组的64-SCTCA与CCA评估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67例患者共评价分析冠状动脉804段血管,其中非钙化组冠状动脉714段,钙化组冠状动脉90段;在非钙化组64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0.643,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好;在钙化组64-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0.145,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差,有55(55/90)段钙化冠状动脉血管64-SCTCA评估狭窄程度高于CCA。结论64-SCTCA对非钙化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显示准确性高,对管壁斑块显示好;对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狭窄评估与CCA的一致性差,64-SCTCA常常会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48.
目的: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反映病程进展情况的TNM分期中T、N、M各参数以及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侵袭范围密切相关,T3鄄T4患者血清VEGF升高率明显高于T1鄄T2患者(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密切相关,N3患者血清VEGF较N1鄄N2患者明显升高(P<0.01)。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72.7%(16/22)血清VEGF升高,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仅40.6%(13/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VEGF与患者生存期亦密切相关,生存≥6个月者37.5%(9/24)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而生存期<6个月者66.7%(20/30)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与NSCLC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65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10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前IL-10水平较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前的IL-10水平明显增高(P<0.05);术后根治手术组IL-10水平降至正常,非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后IL-10水平虽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根治手术组(P<0.05);肿瘤复发或转移时IL-10水平又明显升高(P<0.01)。结论:IL-10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一个能估计预后及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新型远端通路导引导管(Envoy DA)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我中心2年内神经介入治疗中使用新型Envoy DA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nvoy DA导管是否顺利输送到目标位置,是否能够为后续血管内治疗提供满意支撑,评估手术即刻临床及影像结果及有无围手术期导引导管相关并发症,总结Envoy DA在神经介入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结果:50例患者共计使用50根Envoy DA,其中46例(92.0%)顺利到达治疗所需支撑位置;2例(4.0%)未达目标位置,支撑效果不理想,经反复操作技术调整后完成手术;2例(4.0%)支撑失败后撤出,更换长鞘配合中间导管支撑完成治疗。1例(2.0%)患者术中发生导引导管相关夹层伴导管口血栓形成,1例(2.0%)患者发生导引导管相关颈动脉海绵窦瘘,围手术期导管相关并发症率4.0%。所有目标病变最终成功完成目标病变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结论:使用新型Envoy DA进行神经介入治疗需合理选择病例、正确操作才可发挥其在适度径路迂曲病变提供足够支撑且操作简捷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