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检查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颈内静脉(IJV)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2例经CDU诊断,MR静脉成像(MRV)和(或)DSA确诊的13支IJV病变(管腔局限狭窄9例,长段纤细2例,1例为右侧IJV局限性狭窄,左侧IJV长段纤细)并行IJV介入治疗(IJV支架置入5例和球囊扩张7例)的CVST患者。在IJV介入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周、6个月、1年、2年应用CDU检查,比较IJV管径及最大血流速度(V_(max))的变化,分析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CDU检查显示,13支IJV狭窄部位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加(4.7±2.1)mm比[(2.3±1.3)mm,t=5.325,P0.01)]。IJV血流速度较术前得到改善[局限性狭窄10支(50±15)cm/s比(87±24)cm/s,t=6.285,P0.01]。对12例中6例(支架置入和球囊扩张各3例)患者进行了平均(18±7)个月的随访,2例球囊扩张术后患者发生了再狭窄。结论对于存在IJV病变的CVST患者,初步观察显示IJV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病变管腔及血流动力学,但介入治疗,尤其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CDU可以作为IJV狭窄病变远期疗效的客观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结构改变及其与嗅觉障碍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应用"五味嗅觉测试液"对26例诊断明确的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嗅觉功能检测,并与年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UPDRS)]进行相关分析。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获取三维结构图像,SPM5软件后处理,通过配准、分割获得白质密度图像,经调试获得白质体积图像。结果帕金森病组患者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分别为0.66±0.84和2.41±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4±0.83和1.08±0.54(Z=4.455,P=0.000;t=4.898,P=0.000)。帕金森病组患者嗅觉功能与年龄(察觉阈值:r_s=0.199,P=0.330;识别阈值:r_s=0.256,P=0.207)、病程(察觉阈值:r_s=0.123,P=0.550;识别阈值:r_s=0.055,P=0.789)及UPDRSⅢ评分(察觉阈值:r_s=0.229,P=0.260;识别阈值:r_s=0.379,P=0.056)无明显相关性;UPDRS总评分与嗅觉察觉阈值无相关性(r_s=0.314,P=0.118),但与嗅觉识别阈值呈正相关(r_s=0.397,P=0.045)。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组患者右侧枕叶(BA17~19区)、左侧扣带回后部(BA23,30,31区)、左侧枕叶(BA18,19区)和左侧中央旁小叶(BA3~5区)白质密度,以及双侧枕叶(BA17~19区)、左侧扣带回后部(BA23,30,31区)和左侧中央旁小叶(BA3~5区)白质体积均增加,且左侧扣带回后部白质密度增加与嗅觉识别阈值呈负相关(r_s=0.496,P=0.010)。结论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明显减退,但与年龄及病程均无相关性。有嗅觉减退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其嗅觉相关脑区,尤其是神经纤维通过的白质脑区存在明显的病理变化,可能提示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是中枢神经变性的结果。与此同时,VBM法作为一种客观分析方法,弥补了兴趣区分析法的缺点,可以广泛用于帕金森病或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结构改变及其与嗅觉障碍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应用“五味嗅觉测试液”对26例诊断明确的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嗅觉功能检测,并与年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UPDRS)]进行相关分析。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获取三维结构图像,SPM5软件后处理,通过配准、分割获得白质密度图像,经调试获得白质体积图像。结果帕金森病组患者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分别为0.66±0.84和2.41±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4±0.83和1.08±0.54(Z=4.455,P=0.000;t=4.898,P=0.000)。帕金森病组患者嗅觉功能与年龄(察觉阈值:n=0.199,P=0.330;识别阈值:n=0.256,P=0.207)、病程(察觉阈值:n=0.123,P=0.550;识别阈值:n=0.055,P=0.789)及UPDRSⅢ评分(察觉阈值:n=0.229,P=0.260;识别阈值:rs=0.379,P=0.056)无明显相关性;UPDRS总评分与嗅觉察觉阈值无相关性(rs=0.314,P=0.118),但与嗅觉识别阈值呈正相关(n=0.397,P=0.045)。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组患者右侧枕叶(BA17~19区)、左侧扣带回后部(BA23,30,31区)、左侧枕叶(BA18,19区)和左侧中央旁小叶(BA3~5区)白质密度,以及双侧枕叶(BA17~19区)、左侧扣带回后部(BA23,30,31区)和左侧中央旁小叶(BA3~5区)白质体积均增加,且左侧扣带回后部白质密度增加与嗅觉识别阈值呈负相关(rs=0.496,P=0.010)。结论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明显减退,但与年龄及病程均无相关性。有嗅觉减退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其嗅觉相关脑区,尤其是神经纤维通过的白质脑区存在明显的病理变化,可能提示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是中枢神经变性的结果。与此同时,VBM法作为一种客观分析方法,弥补了兴趣区分析法的缺点,可以广泛用于帕金森病或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36.
李坤成  张开元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3):1589-1591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脑的器质性病变、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广义的精神病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而"精神病"一词通常特指功能性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37.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H-MRS在脑部疾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用^1H-MRS有效鉴别一些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脑疾病一直是研究热点,就检测区域来说已从单纯位于病变本身逐渐向病变本身与病变周边联合检测发展,病变周边的异常^1H-MRS表现已得到微观结构改变研究的支持,病变周边区域的^1H-MRS实际应用对病变之间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8.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就胃癌发病机制中CagA与Hp的Ⅳ型分泌系统、SHP-2、PAR1b、β-链蛋白等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超声多模态影像(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10例患者共120个甲状腺微小结节,使用非侵入性超声多模态影像与侵入性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诊断甲状腺微小癌,并结合病理结果,对TMC非侵入性超声多模态特征与FN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20个甲状腺微小结节中,恶性62个,良性58个。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比较,多模态超声分别为91.94%、89.66%、90.16%、88.14%,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成像分别为79.03%、79.31%、80.33%、77.97%,69.35%、68.97%、70.49%、67.80%,72.58%、72.41%、73.77%、7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A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86.21%、86.89%、84.7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性多模态超声在诊断TMC的效能方面与FNA诊断TMC效能相当。  相似文献   
40.
CD4+T细胞亚群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是决定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关键免疫细胞,比如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据相关文献研究其内在原因是间充质干细胞对CD4+T细胞亚群的平衡调节作用,因此了解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间充质干细胞对CD4+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并展望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