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2篇
  免费   1048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工业技术   1853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1028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996篇
  2011年   1050篇
  2010年   1200篇
  2009年   1359篇
  2008年   1348篇
  2007年   1013篇
  2006年   874篇
  2005年   900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478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298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58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284篇
  1993年   289篇
  1992年   315篇
  1991年   344篇
  1990年   259篇
  1989年   26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Planning》2015,(3)
目的合成粒径均一、高生物亲和力的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GNPs),评价其对体外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以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为还原剂合成GNPs,通过紫外光谱分析(UV)及透射电镜(TEM)进行表征。研究不同浓度(0、5、10、15、20及25μg/m L)的GNPs对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生长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测定溶液吸光度值来评估细胞毒性,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测定GNPs对L929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结果浓度2.5×10-5mmol/L氯酸与浓度1.0×10-2mmol/L HEPES体积比100∶1,加热沸腾下合成的纳米溶液呈透亮的酒红色,UV结果显示紫外特征峰在525 nm,TEM表征表明该方法制备的GNPs为球型,平均直径约为24 nm,粒径较均一,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分散性。细胞实验显示各组细胞ROS水平随着培养基中GNPs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当GNPs浓度20μg/m L时,参考《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标准》(ISO-10993-5),其细胞毒级为0~1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成功合成了粒径均一且具有高生物亲和力的GNPs。  相似文献   
22.
塘坝矿区位于西秦岭矿带南成矿亚带的东段,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上下盘附近的断裂构造中,或分布于花岗斑岩内部,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具有高硅(w(SiO_2)为70. 84%~75. 23%)、富铝(w(Al_2O_3)为14. 59%~16. 08%)特征,A/CNK为1. 05~1. 32(均值为1. 16),为硅和铝过饱和型,属于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0. 72×10~(-6)~97. 81×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_N/w(Yb)_N为3. 77~18. 64),具有中等负铕异常(δEu为0. 55~0. 82,平均为0. 67);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Rb等)相对富集和高场强元素(Ta、Hf、Nb等)相对亏损。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212. 8 Ma±2. 7 Ma,属于晚三叠世。花岗斑岩可能是以杂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塘坝矿区花岗斑岩具有后碰撞岩浆岩特征,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23.
三山岛西岭矿区位于渤海之滨,与北部海域矿区相互连接,形成资源量近千吨的巨型矿床,矿床为地下与海底开采。区域内断裂发育,分布有NE向和NW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控矿构造,而NW向断裂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导水性,对矿床安全开采影响重大。基于矿区地质条件与地球物理特征,采用高精度磁测法和音频大地电磁(AMT)法在矿区东部进行了勘查试验,根据显示的磁性异常与电性异常,在平面上解译了NW向断裂(F-1、F-2)与NE向断裂(F-3、F-4),在L1剖面上解译了4条断裂,在L2剖面上解译了3条断裂。综合判断解译信息,NW向F-1断裂在平面与剖面上都反映良好。同时,与北部海域NW向构造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岭矿区F-1推断断层与北部海域B-F4断层特征一致,吻合较好,推断西岭矿区NW向F-2断裂被F-3断裂错断。研究结果说明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区域可行有效,为下一步钻孔验证NW向断裂存在,判断断裂富水及导水性质,以及未来矿床开发利用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24.
采用试重量法测定精矿中的,存在操作流程复杂、测试样品的周期较长、测试的成本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本文采用相对传统泡塑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主要研究了利用聚碳酸酯塑料瓶蒸汽加热,低压封闭王水溶解,经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经硫脲解脱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矿物样品中的常量。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符合。  相似文献   
2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TiO_2和不同浓度Fe掺杂TiO_2纳米粉末,并对各样品进行了350℃、500℃、650℃的热处理。通过SEM、XRD、EDS、XPS等测试方法对其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及成分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Fe掺杂TiO_2相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纯TiO_2与Fe-TiO_2在350℃、500℃时均为单一的锐钛矿,650℃时大部分转变为红石;热处理温度升高有利于锐钛矿向红石的转变;Fe掺杂后以+3价的形式存在,Fe离子掺杂能够明显减小TiO_2的晶粒尺寸,高浓度的Fe掺杂对锐钛矿-红石相变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采用盐酸浸出铅阳极泥富集银,考察盐酸浓度、反应温度、液固比、反应时间对盐酸浸出过程中铜、锑、铋、、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浸盐酸浓度为3 mol/L、液固比为8∶1、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时,铜、锑、铋的浸出率分别为98%、99. 5%、99. 6%;浸出后的铅阳极泥与浸出前相比,、银富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7.
马维平 《钢铁钒钛》2019,40(4):35-38
向偏钛酸中添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钾,研究煅烧过程中钾盐对红石转化率、平均粒径、样品形貌及晶体结构的影响,采用拉曼光谱仪、马尔文粒度仪和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偏钛酸中添加氢氧化钾的样品与空白样相比,红石晶型转化率达到99%以上的温度由850℃提高至1 000℃,降低了锐钛晶型向红石晶型转换的速度。氢氧化钾在偏钛酸煅烧过程中抑制了粒子的生长,较好地调整了晶粒结构避免了高温下颗粒烧结。添加氢氧化钾后红石含量大于99%的样品晶胞参数a、b、c值与标准结构一样,氢氧化钾对晶胞参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28.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法,研究Al单掺杂和S单掺杂以及Al/S共掺杂红石相TiO_2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Al单掺杂导致禁带宽度减小为1.79eV,并且在价带上方形成了一条杂质能带;S单掺杂导致费米能级上移靠近导带,直接带隙减小为0.816eV;Al/S共掺杂导致能带结构中出现了3条杂质能带,直接带隙约0.841eV,杂质能级主要由Al原子的3p轨道和S原子的3p轨道组成。Al/S共掺杂后使TiO_2的吸收带产生红移,在可见光区具有较大的吸收系数,能够增强电子传输能力和抑制电子空穴对复合。  相似文献   
29.
30.
通过功率外壳硅(AuSi)焊接失效案例,研究了铜-钼铜-铜(CPC)、铜-钼-铜(CMC)为热沉材料的功率外壳镀覆工艺,包括在CPC(或CMC)材料无氧铜表面高温重新形成晶格,采用外延生长型NiCo/Au替代Ni/Au镀层。镀覆工艺优化后,功率外壳锡(AuSn)或AuSi芯片焊接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