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45篇
  免费   2225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医药卫生   47797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815篇
  2022年   920篇
  2021年   1085篇
  2020年   1178篇
  2019年   1258篇
  2018年   556篇
  2017年   1053篇
  2016年   1104篇
  2015年   1148篇
  2014年   1830篇
  2013年   1904篇
  2012年   2630篇
  2011年   2782篇
  2010年   2477篇
  2009年   2526篇
  2008年   2455篇
  2007年   2387篇
  2006年   2418篇
  2005年   2379篇
  2004年   1968篇
  2003年   1789篇
  2002年   1570篇
  2001年   1414篇
  2000年   1120篇
  1999年   1028篇
  1998年   946篇
  1997年   792篇
  1996年   797篇
  1995年   680篇
  1994年   553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345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261篇
  1989年   302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TACE序贯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后血小板的变化规律。方法: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先行经典TACE术,术后2~4周内行氩氦冷冻消融术(冷冻时间30 min)。总结术前、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结果:TACE术后1周血小板呈一过性轻度下降。氩氦刀术前与术后1周内血小板呈先迅速下降后快速恢复的过程。结论:肝癌行氩氦刀冷冻肿瘤消融术后导致血小板减少与冷冻时间、冷冻针数量及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塞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的缺损积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与喉癌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55例喉癌患者作为喉癌组,选择同期住院的80例喉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入院次日晨起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分析喉癌组各指标水平与喉癌临床分期、有无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喉癌组Fib、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喉癌组中Ⅲ期、Ⅳ期喉癌患者Fib、D-dimer、Plt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均0.05);发生转移患者APTT明显短于未转移患者,Fib、D-dimer、Plt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喉癌患者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喉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存在继发纤溶亢进,这种凝血与纤溶系统改变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转移有关,与喉癌病理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尤其是对患者颅内出血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结果:经临床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有效护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康复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旋菌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成人ITP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强的松1mg/(kg·d),并进行4周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d,7d,呋喃唑酮0.1,2次/d,7d,雷贝拉唑20mg q,2次/d,4周);对照组仅服用强的松1mg/(kg·d),血小板恢复后将激素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月,并观察治疗后6月和12月时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8.5%,对照组有效率为35.7%;试验组内根除幽门螺旋菌成功患者治疗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85×109/L,根除失败患者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60×109/L;试验组随访12月总复发率为14.2%,对照组复发率为39.2%;56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胃溃疡,其中病理检验提示活动期的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血小板恢复好。结论根除幽门螺旋菌是合并HP感染ITP患者行之有效的办法,病理检验可以预测对根除细菌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ITP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11—2012-1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163名ITP患儿,针对EB病毒感染情况分EB-VCA-Ig M(+)/Ig G(+)、EB-VCA-Ig M(-)/Ig G(+)、EB-VCA-Ig M(-)/Ig G(-)3组,对各组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水平的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B-VCA-Ig M(+)/Ig G(+)组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其他组,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VCA-Ig M(+)/Ig G(+)和EB-VCA-Ig M(-)/Ig G(+)两组ITP转慢率均高于非EB病毒感染者,而两组间转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病毒感染的ITP患儿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非感染EB病毒患儿的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平均住院天数延长。  相似文献   
10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7岁,以"反复活动后胸闷、心悸2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11月3日住院。2月前患者步行百余米或上楼梯(3~4楼)后出现胸闷、心悸,胸骨后疼痛,偶向肩背部放射,全身大汗,腿脚无力,不伴恶心呕吐,每次持续5~10 min休息后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夜间睡眠可。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无血液病史、药物过敏  相似文献   
10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以脂质和炎症性细胞在血管壁内膜沉积为特征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性、血栓性疾病[1]。慢性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斑块不稳定、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失衡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的反馈调节通路,在AS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另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局部血管壁损伤和斑块破裂,可引发血小板级联式激活而继发血栓。在这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及进展。方法:查询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降低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通过提高血管重建术后的通畅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抗凝药物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仍应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合理的联用可能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短时间内(PCI术后1 d)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相对低下的患者更换替格瑞洛后能否取得更好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如何。方法入选40例UAP常规行PCI术治疗患者[此40例患者均为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术后予以常规氯吡格雷75 mg qd,于PCI术后1 d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ADP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50%,即对氯吡格雷反应相对低下的患者],将40例氯吡格雷反应相对低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继续用氯吡格雷75 mg qd,B组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 Bid,分别于服药后1周,1个月时采用TEG的方法复测IPA,并观察术后1个月的主要缺血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PCI术后第1天ADP诱导的IPA(基线P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周后复测ADP诱导的IPA,B组明显高于A组[(81.84±11.10)%vs.(69.74±11.84)%,P=0.030];1个月后复测ADP诱导的IPA,B组仍明显高于A组[(85.91±5.98)%vs.(76.19±9.5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脑卒中患者,在安全性上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本研究提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快速地产生更强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在安全性上较氯吡格雷并没有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示了其在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